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江西省政協委員呼吁—— 打造AI通識教育生態鏈
本報訊 運動場中,跑步愛好者的AI(人工智能)手環突然震動:您的心率較昨日同期升高12%,建議調整配速;工廠總裝線上,接入AI視覺系統的高清攝像頭如同精密的“眼睛”,控制機械手臂精準安裝細微零部件;學生課桌前,AI助手根據錯題記錄和知識點掌握程度,即時成專屬的“定制化學習清單”……AI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科技,已成為工作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數字伙伴”,人機協同的景象愈發清晰明朗。
AI正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如何讓AI更好賦能社會經濟發展,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江西省政協委員們結合工作實際就“推進AI通識教育”給出了建議。
“AI是當前最具挑戰性、最具催化力、最具賦能特征的戰略性技術之一。運用AI已成為人人需要掌握的能力,未來人才需要具備對AI的掌控能力和與智能機器協同合作的綜合素養。”在孫菁委員看來,當下為每一名大學生提供AI的通識教育變得尤為重要。
“盡快在全省高校各專業全面開設人工智能通識必修課程,納入非人工智能專業本科生必修課程體系。”孫菁建議,根據AI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全省高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人工智能專家學者統籌構建全學科覆蓋、分專業層次、高質量、有特色且完備的人工智能通識類公共基礎課課程體系,做好課程體系規劃與頂層設計。開展高水平人工智能通識教育MOOC精品課與一流課建設,并建設AI通識教育實驗平臺、實踐基地。同時采用線上與線下、理論與實踐、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方式,推廣多樣化教學方法,實施模塊化教學以賦能人工智能通識課的教與學。
“利用AI技術賦能課程,創建AI教師和AI助手,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體驗到AI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從而塑造教學新模式。”省政協委員、井岡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郭晨建議,鼓勵省內高校在各專業培養方案中積極融入人工智能相關課程,提升學生的人工智能思維和運用人工智能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支持省內高校通過復合專業、輔修專業、微專業等多種形式,開展“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同時,在全省范圍內將信息技術課程全面納入中考科目,并將其納入中考總分體系。
“建立與人工智能時代相匹配、相適應的教師教育培養體系,從而保證教師教育能有效體現適應性與前瞻性的統一。”具有豐富師范類院校教育管理經驗的趙恒伯委員建議,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的學科平臺建設,著重加強師范院校教師教育相關專業師資數字素養的培養,著力將教師培養成人工智能基礎知識與基本素養的擁有者、智能技術的熟練使用者、教育智能平臺資源的創設者與智能課程資源的開發者、人工智能背景下學生協作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育者。(王磊)
編輯:實習生 徐曉會(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