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兩山”理念20年 · 循足跡看變化
在山海之間書寫實踐新篇
——福建省政協踐行“兩山”理念紀實
八閩大地,“兩山”回響。
針對“雙世遺”國家公園的省際協同立法《福建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在全國率先出臺,為生態資源確權、保護與開發提供了法治保障;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一落地廈門,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2000噸海洋碳匯即成交,成為福建首宗海洋碳匯交易;秉持“給我一座礦山,還您一座公園”的理念,在閩西的崇山峻嶺之間,礦山真正做到了邊開采、邊治理,綠化覆蓋率不斷提升……這些場景共同勾勒出福建各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畫卷。
“綠水青山”如何轉化為“金山銀山”?福建省政協主席滕佳材帶領調研組走進地處閩江之源、被譽為“南方林?!钡哪掀绞校钊胝{研生態文明建設、鄉村全面振興等情況,委員們迎面感受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景觀。
其間,從順昌森林生態銀行,到建西林業文化康養研學項目,再到洋林事跡展示館等地,調研組詳細了解林業資源流轉、林業文化傳承發展、種質資源保護等情況。在委員們看來,綠色是全市最大的底色,生態是全市最大的優勢。要持續倡導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加快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讓生態環境保護從“附加值”轉變為內在價值的創造過程,走出一條逐綠前行、因綠而興、綠滿金生、以綠惠民的生態文明實踐新路。
再將視線拉到不久前由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和福建省政協主辦的第八屆兩岸基層治理論壇上。來自海峽兩岸的400多名基層代表和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圍繞“美化鄉村人居環境”這一主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共繪兩岸鄉村發展新藍圖。
當天,立足“兩山”理念,兩岸同胞攜手探索美化鄉村之道,互相分享了鄉村生態治理的寶貴經驗,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精神,拓展實現鄉村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高質量發展的有益路徑,致力打造更為安居樂業的家園,期待兩岸萬千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繪就出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幸福畫卷。
山河有回聲,歲月見真章。今年是“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來,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從生態治理的攻堅克難到綠色產業的創新發展,“兩山”理念的智慧正在福建各地實踐中熠熠生輝。
如何深化理解持續踐行“兩山”理念?如何加快拓展“兩山”轉化通道?福建省政協亦堅持不懈地給出答案——
聚焦“走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福建省政協開展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政協委員呼吁找好“兩山”轉化的金鑰匙,念好“土”字訣,打好“特”字牌,唱好“產”字歌,實現生態“含金量”和發展“含綠量”同步提升,帶動產業綠色轉型與鄉村振興。
以“踐行‘兩山’理論·守護綠色生活”為主題,福建省政協組織開展理論學習活動,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激發政協干部“爭優爭先爭效”精氣神,積極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
每年春日,福建省政協開展植樹活動,把綠色發展的理念、生命共同體的意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追求貫穿于履職工作和生活之中,共同為走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作出政協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福建工作17年半,提出并大力推進生態省建設和山海協作,總結推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持續開展筼筜湖治理、木蘭溪治理、長汀水土流失治理。這些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蘊含著改革的戰略魄力和遠見卓識、創新的進取意識和實干精神,對福建生態文明建設彌足珍貴。
牢記囑托,福建省政協始終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念,助力生態保護。持續通過委員讀書、理論學習、政治培訓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匯聚思想共識,讓生態文明成為時代發展的新風尚;持續打造“為閩協商 為民服務”特色品牌,緊緊圍繞生態環境保護、綠色低碳發展、生態制度創新等主題,通過協商出辦法、出共識、出成果,有力助推生態文明建設。同時,持續推進點題協商“十百千”專項活動,深化全周期專項民主監督工作機制,圍繞濕地生態、生態科考、委員河長、海洋生態、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主題開展活動,以高質量履職助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福建。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發展森林食品、林下經濟,不斷挖掘培育‘森林糧庫、錢庫’?!弊鳛槿珖讉€生態文明試驗區,近年來,全省更是以制度創新、技術賦能、產業升級等多元模式為支點,撬動生態資源的價值轉化,在山海之間書寫著“兩山”理念的實踐新篇,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同共贏。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拓寬“兩山”轉化路徑,要有生態優先的自覺和守正創新的精神,更要有人民至上的情懷和久久為功的堅守。滕佳材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記“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重要囑托,充分發揮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持續助力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挖林業文化內涵,不斷探索“兩山”理念轉化的現實路徑,更好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
清風徐來,滿眼是綠,這個夏天,不妨走進福建,開啟一場生態之旅。(本報記者 王惠兵)
編輯:實習生 徐曉會(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