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實踐
回到家鄉,回到最需要我的地方
“讀書不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而是讓家鄉不再貧困!”2025年的這個夏天,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360余名首屆“優師計劃”師范生,發出了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強音。今年秋季學期,他們即將背起行囊,赴中西部13個省(自治區)的153個脫貧縣和陸地邊境縣。他們將扎根縣域中學,化作萬千溪流,用青春年華滋養千千萬萬少年的成長,用三尺講臺助力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2024年7月,北京師范大學“優師計劃”師范生楊卿(中)在貴州省安順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第二中學參加“數字教育小院”暑期實踐,組織學生開展甲骨文項目制學習。(北京師范大學供圖)
10年前,生活在貴州群山間的楊卿剛剛升入中學,為了得到更優質的教育,此后6年間,他開啟了跨越200多公里的異地求學路。
每當假期往返于學校和家的時候,楊卿總不由得在想:家門口為什么就不能有好學校?其他沒有條件跨市求學的學生又該怎么辦呢?
那時,讓“家門口”就有好教育的夢想在楊卿的心底悄悄生根。作為親歷者,他想用行動為家鄉的基礎教育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1年,楊卿因“優師計劃”走進北京師范大學。大學4年間,他的大學生活格外精彩——從和奧運冠軍一起強身健體,到面對面聽莫言、余華等著名作家的精彩講座;從原國家級貧困縣的多次支教實踐到遠赴英國中小學的實地實習;從與一線教師、教材編寫者、高考命題專家深度交流,再到和“四有”好老師啟功教師獎獲得者共話基礎教育實況……
“收獲的不只有新知,還有感動。”時至今日,楊卿仍然清晰地記得,一個夏天,他在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第二中學的支教活動臨近尾聲時,學生們不舍地拽著他的手問他:“老師,明年你們還會再來嗎?”
“欠發達地區對優質教育的渴求,比想象中更急切。”楊卿說,4年來9個省份、10余所學校,每一次支教實踐經歷都堅定了他要回到縣里、為中國而教的信念,“這些生動的實踐、孩子們真切的呼聲,都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教育強國不僅是國家戰略的宏偉藍圖,更是刻在每個青年師范生肩頭的時代印章。”
“我們會全力以赴,努力讓‘家門口’就有好學校,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機會。”如今,楊卿和同學們已經帶著滿滿的收獲順利畢業,而談及即將開啟的人民教師新征程,楊卿表示,自己對即將開始的一切“很是期待”。
編輯:張準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