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熱點背后 政協歷史 奇聞軼事 軍事歷史 口述歷史

首頁>春秋>熱點背后

芷江“受降紀念坊”修復記

2025年08月05日 10:50  |  作者:蔣國經 張清波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以傷亡3500多萬同胞的沉重代價取得了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芷江成為名揚中外的抗日戰爭勝利受降歷史名城。

(8月5日11版01)芷江抗日戰爭勝利“(7865845)-20250805104622

芷江“受降紀念坊”

建成“受降紀念坊”

1945年8月20日,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率中國戰區受降使節代表團、行政院顧問團及中外記者50余人乘飛機赴芷江。當晚召集軍政要員會議,宣布“陸軍前進總指揮部”設芷江,奉命辦理受降事宜。

當天,日本降使今井武夫等人,由南京飛抵武漢,次日轉飛芷江。8月21日上午11時15分,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陸軍少將今井武夫一行8人飛抵芷江。下午3時40分至5時,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蕭毅肅中將、中國戰區美軍作戰司令部參謀長柏德諾準將等,與今井武夫在七里橋陸軍總部會場磋商受降事宜,今井武夫接受中國陸軍總部致岡村寧次第一號備忘錄……

事后,全國各地以各種形式對其作永久性的紀念。

1946年冬,時任國民政府湖南省主席王東原特意視察芷江,對縣府人員再三強調:原受降地點房屋,簽字用的桌椅用具,均應保留原狀,留示后人。隨后,王東原又在省府會議上提出將芷江修建為受降城,當時社會各界人士堅決擁護。

1947年6月,湖南省政府派設計委員陳譽膺和芷江縣長楊化育擬定了“芷江受降城設計草案”。芷江受降城的建設計劃,經省政府建設廳的朱皆平、李榮夢、潘基石等相關人員進行過多次研究,并轉送給南京國民政府請求批準。當時,因蔣介石正忙于內戰,軍費浩大,無意于為受降城的建設多花錢,僅撥款285萬元(法幣),于1946年始建。1947年8月,在原受降舊址七里橋磨溪口旁,僅建成“受降紀念坊”。

受降坊正反兩面均刻有國民黨軍政要員題詞。同時立芷江受降紀念碑一座,刻有“芷江受降紀念坊記”含標題共223字,記敘了日本侵華到投降的經過。

重現歷史豐碑

1981年10月,芷江縣文物專干(后任文物管理所所長)江柏永參加懷化地區文化局召開的文物工作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各縣、市、區匯報文物工作情況和調查了解前人的文化遺存。江柏永特意匯報了“芷江受降”的這一歷史事件及標志建筑“受降紀念坊”。

江柏永認為芷江受降紀念坊雖然只是一個遺址,但它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從抗戰史文物序列看,戰爭始于盧溝橋,戰爭發展有平型關,戰爭結束應該有一個標志,那就是芷江受降紀念坊了。受降紀念坊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毀,希望得以修復。

江柏永的匯報引起地區文化局領導的重視,地區文化局領導希望芷江縣向湖南省原文化廳呈送報告,積極爭取復修。會后,江柏永向縣文化局匯報,局領導指定由江柏永專門調查“芷江受降”和“受降紀念坊”原貌情況,并擬《關于修復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坊的請示》等工作。

12月1日,江柏永赴長沙向湖南省原文化廳及文物處呈遞了復修受降紀念坊的請示,省文物處侯良副處長當即答復予以研究。1982年1月底,江柏永參加“中南五省文物干部培訓班”時,向省文物處侯良副處長和主管革命文物的邱均元再次匯報“芷江受降”和受降紀念坊情況。

培訓結束后,江柏永便走村串鄉、廣泛接觸“芷江受降”知情者,赴洪江、安江、長沙、重慶、南京等地搜集相關資料和圖片。與此同時,江柏永還穿梭于縣、地區、省相關部門,全身心投入到復修“受降紀念坊”的工作之中。

1982年初,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抬頭,公然修改中小學教材,將“侵略中國”改為“進入中國”,激起全中國人民的公憤。此時,國家文物局傳達了鄧小平同志指示:“日本修侵略之碑,我們就要修反侵略之碑。”湖南省原文化廳文物處根據這一指示精神,同意芷江修復受降紀念坊。

原狀復修受降坊

1983年初,時任湖南省政協委員楊謀堃提交恢復“芷江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坊”的提案,他在提案中提出復修“芷江受降紀念坊”。

這件提案引起了湖南省政協領導的高度重視。1983年3月1日,省政協提案委員會、省政協辦公廳聯合致函芷江縣人民政府:“芷江師范老師楊謀堃政協委員提案已交由省文化局辦理”,要求芷江縣函復修情況。芷江縣人民政府督令文化局答復。縣文化局函復省政協:圖紙方面已作充分準備,但經費尚未落實。

1983年5月,湖南省原文化廳文物處對修復受降紀念坊主體工程撥款1.5萬元。5月23日,芷江縣文化局向縣人民政府呈送報告,擬在原址修復,請政府批準收回已為七里橋大隊第4生產隊責任田、自留地2.19畝坊址土地。

芷江縣委、縣人民政府對修復工作十分重視。1983年10月3日,縣委常委會審定施工方案,承修單位、研究尚待解決的問題,責成縣文化局向省原文化廳、文物處報告。縣委要求:“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現狀的原則,尊重歷史,顧全祖國統一大局,‘受降紀念坊’恢復原狀,保留原規模、原題詞題名。”

10月5日,縣文化局將縣委常委會決定內容向省原文化廳和文物處匯報。11月29日,省文物處電復:“芷江縣文化局:受降紀念坊復修中除原題詞題名不作復原外,其余按原狀復修。”

1984年2月27日,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處函告芷江縣文化局:“《芷江復修‘芷江受降紀念坊’及有關問題的報告》及電報已轉至湖南省原文化廳研究處理。”5月初,縣委常委會對是否恢復題詞題名問題作出決定:受降紀念坊恢復原題詞,暫不題名,但要保留題名空白。

6月,芷江縣文化局函告湖南省原文化廳文物處,請其向國家文物局請示題名是否可以恢復。1985年1月,省文物處函告懷化地區文化局,轉達國家文物局批示:“可以恢復。”

改建“受降紀念坊”

198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在即,湖南省委通知加速受降坊建設的進程。

經多年努力,芷江抗戰紀念館想方設法從全國各地以及新加坡、美國等地收集有關芷江受降的史料。洪江市檔案館提供了一組6張芷江受降圖片,安江縣委黨史辦陳昌壽提供了芷江受降照片一組8張等。芷江受降紀念館共征集到文物2000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00余件,二級文物180余件,三級文物260余件。

因沒有原始照片與詳細史料記載,受降紀念坊的高、寬、厚尺寸及形狀設計只能憑借零星資料以及知情人、目擊者的記憶,推測來設計建造。

9月3日,芷江受降紀念坊復修落成。因歷史資料缺失,復修后的受降紀念坊未能準確再現其原貌。

2005年,芷江受降紀念館征集到“受降紀念坊”的原始照片,經考證屬實。于是芷江縣委、縣人民政府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將芷江“受降紀念坊”于2010年2月再進行改建,同年8月建成。

改建后的“受降紀念坊”為3門4柱牌坊式建筑,高11.52米,寬13.37米,厚1.4米,呈“血”字造型。寓意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是中國3500多萬各民族軍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警示后人要牢記歷史、珍愛和平。

(蔣國經單位:湖南省芷江縣政協文史委,張清波單位:湖南省芷江抗日戰爭受降紀念館)

編輯:廖昕朔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手机在线人成9视频 | 在线看片a免费人成视频 |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超清 | 色色影院五月婷婷 |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