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兩山”理念20年 · 循足跡看變化
“兩山”理念20年·委員眼中的青綠家鄉|“芒來嘎查”的“護綠生金路”
一個嘎查(村)成為踐行“兩山”理念的典范,是很多人想不到的。
然而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草原上就有這樣一個嘎查,在短短6年多的時間里,就完成了從過度放牧導致的草場退化到生態環境顯著改變,并且走出了一條“護綠生金”的生態致富路。
它就是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克爾倫蘇木的芒來嘎查。
在祖國北疆中俄蒙三國交界的呼倫貝爾草原上,芒來嘎查如一顆閃耀的明珠。“芒來”蒙古語意為“先鋒”,這個擁有60.27萬畝草場、356位牧民的牧業嘎查,依托“黨支部﹢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創新實踐,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特色之路,被稱為“芒來模式”。
曾幾何時,逐水草而居的傳統放牧讓草原不堪重負,過度放牧導致草場退化,生態保護與生產發展的矛盾日益凸顯。2019年6月,在黨委、政府支持下,全市首個股份制專業合作社“芒賚畜牧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牧民以草場和牲畜作價入股,從“單打獨斗”變為“抱團取暖”。2020年股權證發放時,牧民手中緊握的不僅是憑證,更是對未來的期盼。
這一模式的推行,離不開黨建引領。芒來嘎查黨支部注重從致富能手、返鄉大學生中培養黨員,連續9年被評為一類黨支部。黨支部書記米吉格道爾吉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稱號,在他的帶領下,嘎查先后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內蒙古自治區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先進集體”等榮譽。
“要發展,先護綠”是芒來嘎查的共識。合作社拆除96公里網圍欄,將16.25萬畝草場連成一片,實施劃區輪牧,劃分四季營地和打草場,設12個放牧點強化管理。同時建設飼草儲備庫,像呵護孩子一樣守護草原。
如今,這里的植被覆蓋率連續5年超80%,曾經枯黃的草原如今變成了“風吹草低見牛羊”。通過“林草長﹢”協作機制,整合生態管護網格員、科技服務員等力量,落實草原補獎政策,實施退牧還草工程,34戶入社牧戶整合27.8萬畝草場,實現7769只羊單位的科學承載,草原生態系統量質齊升。
守護好綠色,更要讓草原“長金子”。合作社請來農大專家推行“冷季集中舍飼”,將8個羊群整合管理,養殖成本降低30%,讓牧民告別“靠天吃飯”。遠程放牧監控、產品追溯系統的應用,讓“智慧芒來”品牌越打越響,牛羊肉通過冷鏈物流走向全國。
草原的好生態還成了“搖錢樹”。“米吉格家庭牧場”年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收入近200萬元。蘇木(鄉)深挖克魯倫河文化底蘊,將多個點位納入全旗旅游規劃,生態旅游與電商銷售結合,讓牧民坐在家里就能增收。
2024年,“芒來模式2.0”升級啟動,組建股份經濟、草場、勞務、旅游、置業五大合作社,年戶均分紅4.65萬元,最高達13.82萬元。通過“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組織,統購統銷保障生產,2024年合作社營收440.87萬元,社員收入顯著高于非社員。牧民的生活也隨之改善:醫保養老有保障,60公里常電線路通到氈房,黨群服務中心的“太陽能﹢光熱”多能互補供熱系統,既環保又每年節省10萬元開支。文化活動頻繁開展,牧民幸福感節節攀升。
從生態保護到產業升級,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芒來模式”以生動實踐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片草原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保護的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成為鄉村振興最生動的注腳。而未來,當更多“芒來故事”在草原上續寫,當綠色發展的理念融入每一寸土地,祖國北疆的這道生態屏障,必將更加堅固,更加璀璨——因為這里的每一縷風,都在傳唱著生態與發展的和諧樂章;每一寸草原,都在孕育著更燦爛的明天。
(杜明燕系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政協副主席;明泉單位為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融媒體中心)
編輯:彭子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