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政協動態
讓石榴籽更緊密地抱在一起
——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調研綜述
調研組在中國漕運博物館調研大運河沿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況。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7月7日至1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巴特爾率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調研組,圍繞“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赴江蘇省開展調研,實地了解有關工作情況。
推動各民族在更廣范圍全方位嵌入
“感謝永卓對我的關心重視,為我創造成長的平臺和機會,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鄉?!痹趶埣腋凼杏雷靠毓捎邢薰荆ㄒ韵潞喎Q“永卓”),工藝技術科工程師潘康信高興地對調研組說。
潘康信是一名苗族員工。大學畢業后,他來到永卓,在公司的幫助和自身努力下,很快成為骨干,并在此成家落戶。據了解,永卓積極實施“紅石榴就業行動”,吸納290多名少數民族員工,在推動企業發展的同時,促進了民族團結。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各族群眾進入城市就業生活。在蘇州相王玉器城,有300名左右少數民族群眾經商居住。蘇州市依托社區網格,建立“街道民族工作服務站(中心)—社區黨委—基礎網格”三級管理體系,精準對接少數民族群眾的需求。2019年,市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副會長拜合迪牙爾·拜地帶領市場內的各族群眾成立“紅石榴志愿者服務隊”,在多部門協作下設立“紅石榴聯合服務站”,定期組織開展政策法規宣傳、服務需求收集與反饋、舉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班等。
“希望通過我們的服務,為各族群眾架起交往交流交融的‘連心橋’,讓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卑莺系涎罓枴ぐ莸卣f。如今,“紅石榴志愿者服務隊”已成為聯系服務玉器城各族群眾的紐帶與品牌。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路徑,而各民族之間的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又離不開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實踐支撐。
揚州市文昌花園社區作為多民族社區,積極創新工作機制,以文化為橋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推動各族群眾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同心共筑各族群眾共有的精神家園,成為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全國政協委員、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邊巴扎西表示,要把城市民族工作作為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聯絡協調、管理服務、應急處理、組織領導等一系列工作機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機融入城市規劃、建設、治理全過程各方面,加強互嵌式社區建設,強化各部門協同配合,凝聚工作合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研究室主任張繼焦建議,推動城市進一步加強普惠化、精準化、有溫度的管理服務,創新各族群眾在居住生活、學習交往、文化交流、心理互動等方面的嵌入方式。
“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不是簡單地將各民族混居在一起,而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思想融通、文化互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心靈相通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比珖f委員、民盟江蘇省委會副主委王紅紅建議,改善就業服務政策,增強少數民族務工者的就業持續性和穩定性,加強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創業的政策支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刻印在各族群眾心中
走進高郵市菱塘回族鄉回民幼兒園,看到教室里的孩子們正用稚嫩的小手,以絢麗的顏色、獨特的視角,將各民族團結和諧的美好畫面定格于紙上。
“我們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日常教學,通過‘浸潤式’教育模式,引領各民族孩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庇變簣@園長陶靜芳說。
學校作為育人主陣地,在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學校的新疆班實行混班教學,新疆班學生與本地學生學習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痹诨窗彩谢粗葜袑W,調研組詳細了解該校新疆班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新疆班辦班模式、做法和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中取得的成績等情況。
“做好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舉措?!比珖f委員、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劉愛平建議,采取分層分類的方式,針對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特點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堅持線上線下結合、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用更通俗易懂、生動新穎的形式幫助孩子們增強國家認同、情感認同。
“如何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刻印在孩子們心中,是學校和老師都需要研究思考的課題?!比珖f委員、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高金鳳建議,持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打造各具特色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思路篇、教材篇、課程篇、活動篇、文化篇、校外篇等,營造各族青少年共居共學共樂的互嵌式學習生活環境。
全國政協常委、新疆軍區原司令員劉萬龍表示,要加大對內地新疆班教師的資源傾斜力度,持續推動辦好新疆班;有計劃、分批次安排新疆優秀青年到內地城市參觀學習,幫助他們開闊眼界、厚植家國情懷、樹立遠大目標。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釋寬運建議,在科學、文化、體育、藝術、勞動等活動中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更高質量推進旅游促“三交”
江蘇省近年來充分挖掘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承載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厚歷史底蘊,將大運河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內生動力。
“作為國內首個全面展示大運河文化的專題博物館,我們挖掘運河文化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根脈,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各項工作,積極助力各民族全方位交往交流交融。”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說,開館以來接待觀眾超1000萬人次,其中各地不同民族觀眾百余批次。博物館向各族群眾講解運河文化,講好歷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大運河文化是在運河連通過程中形成的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流動文化,是基于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風俗整合而成的多元文化?!弊鳛榇舜握{研的特邀專家,中央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副院長嚴慶認為,大運河文化是發展文旅融合產業的一大瑰寶,要圍繞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激活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延伸大運河價值鏈,推動各族群眾通過旅游了解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
“實施旅游促‘三交’計劃,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舉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張冠梓表示,要不斷強化旅游的鑄牢內涵,使各族群眾在旅游中感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魅力與活力,實現由“互動”到“共融”的轉變,促進情感相親和心靈相通。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心澄建議,堅持因地制宜,深度挖掘、整理、宣傳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創新活動形式,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傳播出去,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王廣華表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由之路。對各地各部門推動“三交”的創新舉措、經驗做法,應及時歸納提煉,逐步固化為常態化、長效化的制度機制。要深化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講清楚一部中國史就是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健全民族工作制度機制,推動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文/圖 本報記者 孫金誠)
編輯:彭子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