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隴原大地,節水有道
——2025年節水中國行·甘肅見聞錄
人民政協網8月13日電(王菡娟 丁恩宇)甘肅地處黃河上游,四季分明,干旱少雨。近年來,甘肅全面實施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行動,把水資源作為最
先節水,后調水
在甘肅,如果問當地百
得
這項大型跨流域引調水工程,保障近600萬群眾生產生活用水,為定西、天水等5市14縣區帶來生命之源,當地百姓不再靠天吃飯,不再飲用高氟水苦堿水、不再“肩挑畜駝”運水種地,讓“甘隴瘠苦甲天下”的傳說一去不復返,創造了黃土高原的水利奇跡。
在天水市秦州區藉口鎮楊家灣村,登高而望,一湖碧水鑲嵌在群山間,這里正是引洮供水工程楊家灣調蓄池。距此地300多公里的洮河,沿著引水渠線翻山越嶺、穿州過縣,承載著人民對優質水源的期盼向天水奔騰而來,經過水廠高標準處理工藝,24小時向當地居民提供干凈衛生、甘甜安全的自來水。
“水庫(楊家灣調蓄池)庫容達155萬立方米,通常蓄水量135萬立方米,這種設計防風浪,水流比較平緩穩定,以便從上游穩定取水,供給下游水廠。”甘肅水投天水水務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杜云龍介紹。
自通水以來,引洮供水工程運行平穩,水質穩定達標。高原夏菜、馬鈴薯、中藥材、青儲飼草等特色產業在受水地區蓬勃發展,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河湖逐步呈現,沿線百姓長期穩定地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這是受水區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一貫要求。有了外調水同樣要重視節水,積極節水。“引洮河水解隴中渴是幾代甘肅水利
目前,引洮供水工程多措并舉推進精準調度,整體水損控制在7%以內,實現“引得來、用得好”,持續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更好地惠澤隴原大地。
節水引來花果香
“你可能沒來過天水,但是你肯定吃過花牛蘋果!”一句網絡流行語,闡釋著廣大網友對紅似火、軟如棉的花牛蘋
在天水市麥積區城郊南山,漫山遍野的蘋果樹映入眼簾,道路崎嶇蜿蜒,山間地頭彌漫著果木草本的清香。
花牛蘋果遠近聞名,被國內國際專家和營銷商認可為與美國蛇果、日本富士齊名的世界三大知名蘋果品牌。
武正全是當地蘋果種植大戶,回憶起當年剛起步的艱辛,感慨萬千。“當年這里溝壑縱橫,土地貧瘠,蘋果產量少得可憐。政府修梯田,造林子,加泵站,山上環境越來越好,蘋果產量也躥起來哩。”
如今,基地里都安裝了數字智慧監測系統,墑情、濕度、溫度一目了然,滴灌設施可以將養分精準輸送到每棵果樹。此外,花牛鎮成立了蘋果供銷合作社,共擔風險,共享利益,按照當地
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在干旱地區有了水就有了一切可能。據了解,通過新修梯田、營造水保林、興修提灌工程等生態保護修復措施,南山花牛蘋果基地實現“水不下山、泥不出溝”,蘋果總產量達22萬噸,總產值突破8億元,帶動3鎮25村9163戶4.13萬人受益。
甘肅地處我國西北干旱地區,憑借著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這片西北大地不僅培育出了有口皆碑的花牛蘋果,極具經濟價值的切花玫瑰同樣是一面金字招牌。
步入蘭州新區現代農業示范園4號溫室,水肥灌溉系統、自動植物補
作為高效節水灌溉示范項目,溫室配備50噸級園藝凈水制備系統,形成精準灌溉閉環,水肥利用率提升至90%,較傳統農業更節水、省肥,人工成本降低70%,實現資源利用效率與經濟效益的雙突破。
蘭州新區高效節水農業馬鈴薯噴灌拍攝者:高瑞博
蘭州新區現代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工會主席王奉軍表示,“根據切花玫瑰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我們定制了專屬灌溉配方,實現水分與養分的精準輸送,相比傳統大水漫灌,能節水30%以上。”
據了解,蘭州新區現代農業示范園主要種植娜歐米、雪山、洛神等30余種切花玫瑰,暢銷國內70多個城市,遠銷東亞、東南亞以及中亞,年產能近1億枝,年產值約2億元,解決就業崗位600人以上。
減排,為工業增效
“節約用水是企
作為用水大戶,蘭州石化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生產,強化水資源循環利用,打響“水效革命”,推動提質增效。今年3月,蘭州石化建成投用煉油區除鹽水系統優化項目,實現原水預處理工藝和反洗水回用技術升級,反洗水回用率大幅躍升,制水單耗下降。為降低蒸汽管網散熱等方面的能耗,2月份開始,蘭州石化通過增加回收酸性水裝置產生的凈化水到生產裝置中,既保證了電脫鹽水用水水質、加氫裝置的防腐蝕要求,又節約了新鮮水和除鹽水的用量,還省下了污水處理費用,實現“一箭三雕”。
在蘭州石化公用工程一部,進入正門迎面矗立著“
2025年,蘭州石化通過持續深化水效管理,制水單耗、蒸汽量等關鍵指標不斷優化,將節水和減排工作
蘭州石化在用水效率和效益上穩步提升,是甘肅工業節水持續發力的效果呈現。2024年,甘肅工業用水總量6.40億m3,占用水總量的5.4%,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為90.2m3、18.3m3,較2020年分別降低19.4%、21.5%,有力保障了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和用水安全。
時值盛夏,金城蘭州,滿城綠意。“萬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復見黃河清。”望河亭門柱兩
編輯:張準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