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政協動態
愿繪青綠滿人間
——全國政協踐行“兩山”理念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綜述
盛夏時節的浙江安吉余村,一面是滿山翠竹隨風輕舞,一面是沿街小樓鱗次櫛比;五彩田園邊游人如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石碑前不斷有人駐足留影。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余村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自那時起,“兩山”理念在浙江余村這個江南村落萌芽、生長,從地方實踐探索起步,逐步拓展輻射,最終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其中的標志性觀點和代表性論斷。新時代以來,“兩山”理念在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拓展,凝聚起保護生態環境、踐行綠色發展的廣泛共識與行動自覺,引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全國政協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履職重點。1998年,全國政協設立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以下簡稱“人資環委”),組織委員圍繞人口、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重大問題開展調研,建言獻策。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國政協將踐行“兩山”理念、助推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以凝聚共識筑牢思想根基,以協商議政推動制度創新,以民主監督保障政策落地,以委員擔當引領社會參與,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壯闊畫卷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凝心鑄魂:筑牢綠色發展共識根基
行動上的自覺,必先始于思想上的自覺。全國政協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重要政治任務,通過多層次、全方位的理論武裝,推動“兩山”理念在政協組織和委員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普遍共識轉化為履職自覺。
在全國政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的學習計劃中,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特別是“兩山”理念內容的學習始終占據重要位置。如圍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美麗中國建設” 等主題開展專題學習,組織委員系統研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關于生態文明的論述,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秦嶺保護、長江大保護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納入學習內容。
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后,全國政協黨組和機關黨組及時傳達學習大會精神,制定《中共全國政協黨組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大會精神的意見》。報請黨中央批準,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主題加開一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組織全國政協常委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建言獻策,提出許多高質量的意見和建議。
十四屆全國政協以來,人資環委連續三年舉辦多場人口資源環境專業理論知識學習活動,通過現場或視頻的方式組織人資環委委員、環境資源界委員以及專委會聯系的民盟、婦聯界別委員全員參與,邀請專家學者闡釋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領域最新論述,并開展線下研學活動暨學習調研,拓展學習深度。
線上學習平臺的運用則更具創新性——2020年4月—6月,全國政協依托委員移動履職平臺開設“兩山”理念學習討論讀書群,300余名來自不同領域的委員深度參與了這場跨界別、跨專業的學習討論。歷經4個階段的線上研討與1次線下實踐交流,形成讀書活動總結與委員建議稿報送相關部門,很多意見建議被采納。
學習貫徹“兩山”理念離不開實地調研的支撐。全國政協組織委員深入生態保護一線,在親歷、親見、親聞中感受“兩山”理念的實踐偉力——
“三北”工程橫跨祖國半壁河山,地域范圍之廣、時間跨度之長、任務之艱巨、成果之豐碩舉世罕見。全國政協和廣大委員一直關注“三北”工程建設,多年來堅持圍繞不同時期工程實施的難點、焦點,通過提案、調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建言獻策。
“‘三北’工程真正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參與,各行各業各部門協同共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全國政協委員蔣齊表示,“‘沙?!儭趾!?,其產生的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注腳?!?/p>
持續深入的學習與實踐,讓委員們深刻認識到,“兩山”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引領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也為全球環境治理和綠色轉型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彰顯出強勁而深遠的理論偉力、思想偉力和實踐偉力。這些認識切實增強了委員們守護綠水青山的責任擔當,深化了委員們對新時代人民政協工作要求的理解,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夯實了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礎。
■ 協商議政:為踐行“兩山”理念匯聚智慧力量
全國政協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通過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協商議政活動,不斷推動將“兩山”理念轉化為制度設計,為生態文明制度創新作出了應有貢獻。
2023年10月31日,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主題,270余名出席會議的政協常委和140余名列席會議的委員、專家學者圍繞五個專題深入協商議政,提出了很多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其中不少內容被吸納轉化為具體政策和工作舉措。
2023年9月8日,一場圍繞“推動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遠程協商會將主會場與北京延慶、浙江湖州等試點地區視頻連線。委員們基于扎實調研和案例分析,提出完善核算標準、健全市場機制、強化金融支持、培育特色產業等務實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等部委負責人現場回應,共商路徑。會后,專委會迅速梳理成果形成報告,推進協商“開花結果”。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增設“環境資源界”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這是黨中央回應民生關切作出的重大決定,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列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后,政協界別設置與國家發展戰略同頻共振的生動體現,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和人民政協工作的高度重視。
環境資源界成立后迅速發揮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的重要作用,85名來自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林業、氣象等領域的界別委員,成為推動“兩山”理念落地的一支專業力量。2024年,環境資源界提交首件界別提案——《關于加快建立美麗中國實施體系和推進落實機制的提案》,建議構建美麗中國建設“1﹢1﹢N”實施體系。提案被列為全國政協重點督辦提案,由分管副主席牽頭,聯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6部門召開辦理協商會。2025年1月,《關于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的實施意見》正式出臺,其中“美麗中國建設指標體系”“先行區考核辦法”等內容均吸納了提案建議。
專委會還不斷探索發揮界別優勢的方式方法。通過“專委會﹢界別”聯動機制,整合人資環委、民盟、婦聯等多方力量,形成“跨學科研究—跨部門協商—跨區域實踐”的履職閉環,極大提升了協商議政實效。2024年,人資環委創新運用“委員會出題目、委員搞研究”的方式,組織委員圍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關于人口資源環境領域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課題,組成若干研究小組開展深度自主研究。各小組共報送調研報告和社情民意信息等成果32篇。
據統計,十四屆全國政協圍繞“兩山”理念開展相關調研近50次,參與委員超800人次。在一次次調研中,全國政協通過“精準選題—深入調研—撰寫報告—全程督辦—及時反饋”的工作流程,推動“兩山”相關提案不斷從“紙上建議”變為“生動實踐”。
■ 監督問效:助力“兩山”理念落地落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民政協事業發展,對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工作提出新的部署要求。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政協要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協商和民主監督力度?!?/p>
全國政協牢記囑托,充分發揮協商式監督的獨特優勢,堅持問題導向,重點圍繞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重要決策部署的落實情況開展監督,并把協商民主貫穿監督全過程,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積極謀思路、出主意、想辦法,廣泛凝聚共識。
黑土地保護是全國政協持續關注的監督重點。自2021年起,人資環委將“加強黑土地保護”作為“十四五”期間連續5年的民主監督主題。委員們深入到田間地頭,向農民、農技專家等詳細詢問黑土地的現狀和他們的訴求;通過走訪相關部委、組織課題研究、召開專家座談會等方式,深入探尋解決之道。
調研組提出的關于加強黑土地侵蝕溝治理以及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和技術培訓力度等建議被納入《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24—2030年)》,并推動了國家侵蝕溝治理專項的部署實施。中央財政新增黑土地保護專項資金,大力支持秸稈還田、輪作休耕等技術推廣……這些政策的背后都凝結著政協的智慧和力量。
長江浩蕩萬里,黃河九曲奔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長江、黃河兩岸考察,為推動大江大河的保護領航掌舵、謀篇布局。全國政協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長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上持續發力。
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落實情況”視察團暨重點提案督辦調研中,委員們提出許多意見建議,一致表示除了要科學開展生態修復,生態補償是統籌兩者關系最好的杠桿。近日發布的《關于深入推進大江大河干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的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建立全面覆蓋、權責對等、共建共享的大江大河干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現生態產品供給地與受益地良性互動。
通過民主監督,一些工作得以推動并取得進展。如全國政協委員們聚焦生態環境保護立法短板積極建言獻策。2024年12月,國家公園法(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其中“國家公園特許經營制度”“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等內容,多處吸收了政協委員的建議。
“政協的監督不是挑刺,而是助力,是幫助地方把‘兩山’理念落得更實。”這是參與民主監督調研的委員們的共識。
■ 履職盡責:在躬身力行中書寫答卷
2023年8月15日,在首個全國生態日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希望全社會行動起來,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也為政協委員履職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時指出:“廣大環境資源界人士發揮專業優勢,在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北藭r恰逢環境資源界別成立一周年,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為界別委員履職注入了強大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一直是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樣性最集中、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被譽為“中華水塔”。全國政協委員連玉明建議,加快規劃建設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既有利于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還可將其作為我國建設生態文明高地的重要標志;
全國政協委員童金南長期關注在貧困山區如何發展綠色經濟問題,在調研黔南、滇西等地后提出“一村一企”綠色經濟模式,建議每個村莊依托生態資源發展特色產業;
廣西是我國南方重要的集體林區、生態屏障。全國政協委員蔡中平提案建議,要堅持擴綠、興綠、護綠并舉,拓展“兩山”轉化路徑,推動森林“四庫”更好聯動,發展壯大林業產業……
同時,全國政協還積極推動委員利用國際論壇、“委員通道”、媒體專欄、基層宣講等平臺,廣泛解讀和宣介“兩山”理念及其生動實踐。
2024年,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舉辦“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國際論壇,邀請來自30多個國家的政要、學者、企業家代表參會。論壇通過專題研討、案例分享等形式,系統推介“兩山”理念的實踐成果,如浙江余村轉型經驗、福建三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等,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路徑,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中國智慧。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如趙英民、焦念志等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在國際舞臺上講述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貢獻。
2025年全國兩會“委員通道”上,白瑪玉珍委員分享了家鄉西藏林芝市墨脫縣的蛻變。曾經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城,如今百姓依托生態資源,開辦特色民宿,售賣石鍋雞等美食,種植高山有機茶及石斛、蘭草、靈芝等經濟作物,日子越過越紅火……
全國政協認真組織開展委員履職“服務為民”活動,充分激發委員履職活力。其中,燕琴委員團隊研發的“全國地表SAR遙感監測成果”被應用于近20個省份的生態監測,實現對礦山修復、濕地變化的毫米級監測;黃綿松、張志揚、崔麗娟等委員結合親身經歷,深入界別群眾積極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社區環保到荒漠化防治的植物選擇,從宣傳最新政策到相關問題的解疑釋惑,將群眾所需帶到他們身邊。
據統計,十四屆全國政協以來,全國政協委員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提案2000余件,占立案提案總數的13%左右,為相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了有益參考。
愿繪青綠滿人間。全國政協委員們躬身力行的足跡,成為踐行“兩山”理念最鮮活的注腳。
正如環境資源界委員們所說:“守護綠水青山沒有終點,履職永遠在路上。”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征程中,全國政協和廣大委員將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繼續書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精彩答卷。(本報記者 李將輝 王碩)
編輯:實習生 徐曉會(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