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與委員同訪·看今昔巨變
沈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
與委員同訪·看今昔巨變丨正義的回響永不消逝沈陽皇姑區政協委員白清秀(左一)向記者講述沈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的歷史。
踏入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黑龍江街77號,一座古式斜檐悶頂二層小樓赫然在目。金色琉璃瓦在日光下閃爍,四根紅漆立柱巍然矗立,周身散發著不容侵犯的肅穆感。
這里便是沈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這座小樓,曾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1956年,這里作為審判日本戰犯的特別軍事法庭,曾公開審判36名侵華日軍戰犯。這里也是二戰后最后一次對侵華日軍戰犯罪行的清算之地。
80年前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4日,記者與遼寧省政協工作人員張愷新,沈陽市皇姑區政協委員、今日遼寧網總編輯白清秀一同走訪沈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聆聽這場昭示著“正義必勝”審判的歷史回響。
步入沈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內部,蠟像逼真地還原了當年的審判現場:審判長、審判員和公訴人的表情莊嚴肅穆,所有受審戰犯垂首站立,等待著歷史的判決,空氣中似乎還回蕩著義正詞嚴的宣判聲。
史實陳列區,泛黃的文件、戰犯的供詞、審判的相關文書等史料安靜陳列。它們是歷史的鐵證,真實還原了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1956年6月9日至7月20日在沈陽公審鈴木啟久、武部六藏等36名日本戰犯的歷史原貌。
“二戰結束以后,盡管東京審判對主要戰犯進行了清算,但針對日本侵略者在華犯下的罪行,要結合中國人民的苦難經歷開展獨立審判。”白清秀介紹,新中國成立后,面對關押的日本戰犯,我國秉持著“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啟動公開審判,以揭露戰爭罪行,彰顯中國司法主權,同時促進中日兩國人民對歷史的正確認知。
1956年,最高人民法院設立特別軍事法庭。法庭嚴格依據新中國法律程序,同時參考國際公認的戰爭法準則,采用公開審判形式,允許民眾旁聽,允許媒體報道。審判環節完備,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訴訟權利。
“當時國內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審判通過彰顯司法公正和民族尊嚴凝聚民心;國際上冷戰格局初現,作為新中國首次獨立審判外國侵略者,沈陽審判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的法治精神和歷史立場。”白清秀表示。
記者看到,展板上的判決書,清晰記錄著最終裁決:36名戰犯無一漏網,均被判處有期徒刑。最震撼人心的是:面對如山鐵證,所有戰犯全部認罪、無一上訴。
“審判能夠順利推進,得益于多重鐵證。重證據、重事實、重程序,嚴格遵循法律原則,是沈陽審判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卑浊逍阏f。
在審判二戰戰犯的軍事法庭上,許多戰犯百般狡辯、拒不認罪。而沈陽審判創造了一個奇跡:所有受審戰犯均認罪悔罪,甚至當庭跪倒在地,祈求中國人民的原諒?!皯鸱競冊阼F證面前認罪懺悔,有的甚至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地請求嚴懲自己。這也讓我們感受到,真正的勝利,不是讓敵人恐懼,而是讓他們懂得敬畏;不是讓仇恨延續,而是讓和平的種子,在懺悔的土壤里生根發芽?!卑浊逍惚硎?。
最終,鈴木啟久、武部六藏等36名罪行嚴重的乙級戰犯,被分別判處12至20年有期徒刑。他們面對特別軍事法庭的宣判,均認罪服法。
正在廳內參觀的小學生吳玟逸不解地問道:“這些日本戰犯被判得太輕了!他們殺了我們那么多同胞,為什么最多也就判了20年的刑期?”
“當時中央已明確對這批戰犯采取從輕處罰的原則,實行了教育改造的方針,審判的核心訴求在于徹底揭露其侵略罪行,以此發揮警示后人、凝聚民族共識的社會教育效能?!睆垚鹦卤硎尽?/p>
白清秀也表示,這次審判是教育與救贖的結合,不僅對罪行進行揭露,更注重對罪犯的思想改造,促使其從侵略者轉變為反戰者,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
一位參觀者感慨:“這種通過法律手段讓罪惡低頭的力量,比任何聲討都更有分量,這讓我們深刻明白,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p>
為何選擇在沈陽審判,是很多參觀者的疑問。
“當時,這些日本戰犯被關押在撫順,撫順距離沈陽很近。將撫順的戰犯安排在沈陽審判,主要因其是‘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地、抗日戰爭的起始地,且作為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在此審判社會意義重大。”張愷新表示。
不僅如此,如今的戰犯法庭舊址,與“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地沈陽柳條湖相距不遠,這段距離卻完整見證了日軍侵華的歷史。
“因此,有說法認為,日軍侵華始于沈陽‘九一八’事變,是14年抗戰的起點;而1956年在沈陽審判日本戰犯,為這場持續14年的抗戰畫上了最終句號,其歷史意義不言而喻?!睆垚鹦抡f。
鮮為人知的是,政協組織與政協委員也曾參與到沈陽審判的相關工作中。1956年5月6日,遼寧省政協召開一屆八次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了組織省政協委員旁聽審判日本戰犯的議題。第一屆省政協委員中,許多人親歷14年抗戰,在日軍侵華期間飽受苦難,他們表示愿意參與旁聽。
“據資料記載,第一屆遼寧省政協委員共221人,前后有186人參與旁聽,見證了這一特殊歷史時刻。6月28日,即在第一批戰犯審判結束當月,遼寧省政協專門召開座談會,邀請旁聽委員分享感受。”張愷新表示,政協力量的參與,為沈陽審判增添了一段難以忘懷的歷史記憶。
近年來,隨著抗戰遺址遺跡保護工作的推進,這座審判法庭舊址已完成復原陳列。“這里曾是老沈陽人熟知的北京電影院,如今已恢復當年的陳設。此外,當年保存下來的珍貴照片與影像資料,也成為此次審判鮮活的歷史見證。”白清秀介紹。
“近70年過去,沈陽審判的意義從未褪色?!睆垚鹦卤硎?,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盡管沈陽審判發生在14年抗戰結束之后,但它是對日本侵華罪行的重新梳理與回顧,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社會意義與教育意義。
“銘記歷史,才能面向未來?!睆垚鹦抡f,如今,青少年在參觀中,能直觀感受審判的莊嚴與公正,深入了解這段易被忽略的歷史。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大,其社會影響不斷擴大,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走出舊址,回頭望去,這座小樓靜靜佇立,卻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彰顯著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永恒真理,訴說著那段不容忘卻的歷史記憶,警示后人珍惜和平,砥礪前行。(本報記者 李敏杰 徐康輝 滿達呼 邢佳璐)
編輯:實習生 徐曉會(輔導老師: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