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法治>資訊
永州冷水灘:“社區夜話”奏響“基層治理大合唱”
華燈初上,湖南省永州市冷水灘區的街頭巷尾漸漸升騰起人間煙火氣。與白日的喧囂不同,此刻的社區小廣場的空地上,亮起的不僅是路燈,更有點點“夜話”的微光——幾張板凳,一壺清茶,黨員干部與居民圍坐一圈,在拉家常、話鄰里的輕松氛圍中,傾聽著最真實的“民聲”,這場“板凳會”,源于這兩年冷水灘區創新基層治理的“社區夜話”,它正悄然改變著干群關系與基層治理生態,奏響一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大合唱”。
“一起去聽聽書記怎么說”—貼近民心零距離
“老劉,晚上空不空?聽說區委書記要來我們社區‘夜話’,一起去聽聽怎么說。”梧桐社區居民朱遠翠接到鄰居電話,便匆匆趕去參加“社區夜話”。
社區小廣場上,20多位社區居民帶著椅凳圍坐在 “下訪”的區委
“別急別急,大家一個一個慢點說,咱們有的是時間。”這是李輝今年第3次參加“社區夜話”,早已習慣了群眾開場的“熱情迎接”
2023年10月以來,冷水灘區委、區政府就將社區“夜話”作為踐行“
“放心,我們可以大膽說” —打開民聲話匣子
“我們這是在找政府的茬,領導聽了以后會不會不高興?”“放心,我們可以大膽說!”這樣的對話道出了“夜話”最樸素的魅力——它能匯聚最廣泛的“民聲”。從政策疑惑到鄰里糾紛,從停車位“一位難求”到下水道“堵心鬧心”,大到片區發展規劃,小到一盞路燈、一個垃圾桶的擺放,群眾打開“話匣子”,干部掏出“筆記本”,記下的是訴求,扛上的是責任。
其實,“社區夜話”剛開展時,還有不少群眾疑慮和觀望,既擔心反映問題時“領導記不住”,又擔心反映問題后“被領導記住”。為此,“社區夜話”制定了“不拘形式輕松談、不限時間隨意談、不定內容廣泛談、不抓辮子敞開談”的“四不四談”原則,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群眾的心門。黨員干部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用拉家常的方式打開群眾心扉,拆掉了橫亙在干部與群眾之間的無形墻,使群眾愿意講真話、訴實情,領導干部也得以掌握最真實、最廣泛的社情民意。
在鳳凰社區的一場“夜話”中,居民劉少峰起初對停車難問題提出尖銳批評意見,但隨著區領導現場辦公、多部門聯動推進,梨子塘組荒地迅速被改造成5000余平方米的便民停車場,解決了老城區居民多年的“心頭大事”。“說話不怕‘穿小鞋’,提意見有人真當回事。”劉少峰在問題解決后的回訪中說:“問題很快得到解決,大家很滿意,以后有事還愿意找夜話來說。”
“我們馬上就辦” —為民解難真行動
“夜話”之興不止于“聽”,更在于“行”。它讓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從“口中”落到了“地上”,居民的“心聲”實實在在地變成了身邊的“風景”,展現了黨政機關踐行“民呼我為”的擔當,也折射出黨員干部工作作風的持續改進。
在紫荊社區的一次夜話中,居民們紛紛倒苦水:躍進小區緊鄰湘躍路的圍墻,因年久失修,雨水沖刷,墻體傾斜,隨時有垮塌危險。夜話現場,區領導面色凝重,連夜趕赴現場查看,承諾“我們馬上就辦!”三日之內,勘探加固、施工重建迅速開展。當堅固的新墻矗立起來,居民張奶奶推著嬰兒車走過,哼著小調:“墻立直了,人心就安了。”
這樣的故事在冷水灘俯拾皆是:三多亭社區沿河風光帶廣場噪音擾民,夜話推動下還靜于民;活龍井社區鐵路小區監控盲區多,新增的4個監控點24小時守護安全;伍家院社區虎巖大廈2棟下水道污水橫流,社區3天內組織專業疏通……“小事不過周,難事不逾月”,這是“夜話”現場對群眾的承諾,也是跨部門協作機制高效運轉的體現,更是冷水灘干部雷厲風行的真實寫照。累計解決民生實事超700件,近70%的解決率,這份“夜話”交出的成績單或許還不夠完美,但貴在足夠真誠、足夠努力。
“不滿意我們就辦到您滿意為止”—基層治理全鏈條
“您好,您反映的綠化帶整治問題答復如下……,請問您對問題解決是否滿意?”“還不夠滿意。”“好的,我們將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辦到您滿意為止。”
“社區夜話”絕非一時興起的“作秀”,而是一套有章法、見長效的治理體系。冷水灘區建立起“收集-交辦-督辦-反饋”全鏈條閉環機制,確保每一個聲音都有回響,每一個問題都有下文。能現場解決的,當場拍板;需要協調的,明確責任主體和時限;辦理結果,則及時向居民反饋。
“夜話+紓困解難”, 倒逼各職能部門協同聯動,全流程跟進處置,打破“九龍治水”的困局;“夜話+督辦回訪”,讓區紀委監委的定期回訪,如同“回頭看”的利劍,確保問題不反彈、不回潮;“夜話+建章立制”,持續推動基層治理規范化、制度化,讓個案解決上升到共性問題制度化解決。下河線安置小區道路硬化難題,曾因責任不清長期擱置,“夜話”回訪中,區紀委監委與區集中整治辦聯合介入,組織多部門協調,不到兩個月,坑洼路面便變身平坦大道。這種“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的務實機制,為“夜話”的持續有效開展提供了堅實保障,使基層治理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有力推動了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也讓群
“社區的事就是我們自己的事”—凝聚民意新途徑
基層治理最怕“干部干,群眾看”。“社區夜話”另辟蹊徑,為群眾提供直接參與基層事務的平臺,使群眾從被動接受管理轉變為主動參與治理,極大激發了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變“旁觀者”為“主人翁”,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強大合力。
在凌云社區冶金小區的夜話現場,居民們現場投票將綠化帶整治列為“頭號工程”,自發組建5人監督小組全程跟蹤專業修枝團隊施工,不僅確保工程質量,還推動社區制定《小區綠化自治公約》,由樓棟長牽頭成立護綠志愿隊定期維護,形成長效自治機制。梧桐社區車站安置小區亂搭亂建、基礎設施差的問題長期難以解決,街道、社區通過“夜話”廣泛動員居民配合拆除違章建筑、參與環境改造,13戶居民從“抵觸”轉變為“主動支持”,小區最終實現道路白改黑、管網線路規整、環境煥然一新。在三多亭社區,居民們在“夜話”后主動參與到廣場舞噪音擾民問題的勸導行動中,與城管工作人員一道,用“情理法”結合的方式說服廣場舞、歌唱愛好者自覺控制音量、約定活動時間,實現文化需求與生活安寧的平衡。
這種深度參與讓群眾切實感受到自己是社區的主人,形成了“社區的事就是我們自己的事”的共識。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得到充分尊重和吸納,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就能被充分挖掘。
“社區夜話”溫暖著千家萬戶的心,也凝聚著越來越多的民心民意。當一個個“急難愁盼”得到化解,群眾臉上的笑容多了,對黨委政府的信任也深了。更深遠的是,“社區夜話”正悄然激活基層治理的“一池春水”,讓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植人心,匯聚起推動基層善治的磅礴力量。
夜色漸濃,冷水灘的“夜話”仍在繼續。一盞盞燈下,是民意的交匯,是問題的解決,更是民心的凝聚。“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正如冷水灘區委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