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說話
多措并舉推動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我國作為傳統農業大國,亟須以生態農業為核心抓手,突破傳統發展模式桎梏,從源頭重塑農業生產體系,實現質量安全、生態效益與健康福祉的協同提升
2024年12月,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鄉村生態振興的指導意見》強調推動農業節能降碳、穩妥推進農村清潔能源替代等工作任務,提出到2035年,綠色生產方式基本形成,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農業產地環境得到全面改善。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已成為必然趨勢。我國作為傳統農業大國,亟須以生態農業為核心抓手,突破傳統發展模式桎梏,從源頭重塑農業生產體系,實現質量安全、生態效益與健康福祉的協同提升。
重構量質并重的生產體系。傳統農業的碎片化生產與化學依賴對可持續發展形成一定制約。推進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需以生態農業為科學內核,逐步深入。一是生產方式的轉型。逐步摒棄化學農業的短期紅利,推廣有機肥替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構建“土壤—作物—環境”循環體系,從源頭減少面源污染。二是技術體系升級。依托人工智能、遙感監測與區塊鏈技術,建立全鏈條質量追溯系統,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透明化監管。三是生物鏈協同。踐行“大食物觀”,發展林下經濟、立體種養等復合模式,促進農田、森林、水域生態系統的共生共榮,拓展多元化食物供給路徑。目前,通過智慧生態農場試點與低碳技術集成推廣,我國多地已實現糧食單產穩定增長,同時化肥農藥使用量大幅下降,印證了量質協同提升的可行性。
激活特色農業的增值潛能。特色農業是生態資源稟賦與市場需求共振的產物??梢赞r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為契機,推動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挖掘“森林糧庫”“海洋牧場”潛力,發展富硒茶、高山果蔬等地理標志產品,打造差異化生態品牌;開發生態農業研學、康養旅游等新業態,構建“種植—加工—服務”三產融合模式,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碳匯交易、生態補償等渠道,讓農民共享綠色增值收益。以湖南為例,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黑茶產業通過生態茶園認證與文旅融合,實現產值年均增長12%,農民人均增收超3000元,彰顯了生態賦能特色產業的倍增效應。
筑牢農產品安全防線。首先是標準與監管先行,完善有機農產品認證體系,建立農藥殘留、重金屬等關鍵指標動態監測網絡,促使生產者嚴守質量紅線;其次是科技賦能,利用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墑情與作物健康,通過智能算法預警風險,實現“產前—產中—產后”全程可控;再次是共治共享,推行“陽光農場”計劃,消費者可通過直播參與監督,形成“優質優價”的市場導向。例如,山東壽光通過全域綠色防控與數字化監管,蔬菜抽檢年合格率提升至99.8%,成為全國“菜籃子”安全標桿。
構建城鄉融合的綠色發展生態。生態農業需跳出“就農論農”的局限,在城鄉協同中釋放紅利。一是建設農業低碳技術孵化中心,推動生物降解膜、節能農機等裝備研發,培育專精特新“綠色農企”;二是推廣“多格合一”數字化治理平臺,破解基層監管碎片化問題,培養懂生態、善經營的“新農人”隊伍;三是各地可根據現有基礎和實際情況,構建城鄉要素互通的產業發展體系,依托供銷合作社體系,打通生態農產品直供社區渠道,引導城市資本下鄉參與生態修復項目,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循環格局。
生態農業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發展觀的革命。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推動政策、科技、主體與市場的協同共振,方能將綠色低碳理念深植入農業發展中,筑牢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與人民健康的根基,書寫新時代農業強國的輝煌篇章。
(作者李云才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南大學鄉村振興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專家、湖南省供銷合作總社原一級巡視員)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