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大家談
于科技創新中堅守長期主義
從倒水到調酒、從煮米粉到做煲仔飯、從搬箱子到分揀快遞……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50家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登臺亮相,各家人形機器人不再滿足于炫技,而是開始“著手”干活。
在短短的數十年時間里,人形機器人不再“冰冷”,而是變得有溫度,正在成為人們的“好幫手”“好伙伴”。今年春晚“扭秧歌機器人”爆火出圈,同款機器人在近日舉辦的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以6分34秒40的驚人成績,勇奪田徑賽1500米金牌,創造了該項目的首個世界紀錄。這背后的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興興及其團隊究竟做對了什么?怎樣才能打開科技創新的成功密碼?答案就是對長期主義的堅守。
王興興從19歲起開始做機器人,沒有設備,就用手工小鉆頭、銼刀和剪刀;沒有資金,就買9塊錢的零件,找沒人要的邊角料。最后,他只用200塊錢,就“手搓”了一個小的雙足機器人。之后許多年,王興興一直深耕機器人研發,由于長期工作,他的手指頭伸出來都是變形的。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失敗,面對外界的質疑和不看好,他從未放棄。成立公司之后,王興興堅持自主研發,不斷改進迭代,這才有了春晚舞臺上機器人穿著東北花棉襖扭秧歌的精彩畫面。事實上,所有的科技創新都不是空中樓閣,每一次突破都建立在扎實的科研基礎上,只有每天比昨天進步一點點,撲下身子鉆進去,才能夠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技發展歷程,無論是“兩彈一星”工程、載人航天工程,還是探月與深空探測、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都離不開科研人員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科研成果的積累,離不開持續投入的戰略定力。從實驗室的微光,到產業化的星火,再到改變世界的燎原之勢,每一步成功都是對長期主義的注解。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一句“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觸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的心。實現科技的彎道超車,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努力,沉下心來加油干。科研工作者要保持“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毅力,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企業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樹立長期發展戰略,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高校則需注重基礎理論和前沿科技教育“雙管齊下”,培養更多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政府則要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建立健全寬容失敗的體制機制,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多方主體共同發力,通力合作,才能夠讓我們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乘風破浪。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堅定信心,腳踏實地,厚積薄發,尊重科學規律,跨越重重難關。這個過程中,每一次失敗都是成長的磨礪,每一次堅持都是向成功靠近的一步。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