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政協動態
集智聚力“十五五” 共繪發展新藍圖
——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籌備綜述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新篇待啟。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把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統一起來,加強調研論證,廣泛凝聚共識,以多種方式聽取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充分吸收干部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為高質量完成“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在每一個新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編制的節點上,為規劃編制出謀劃策,是全國政協堅持多年的“傳統”。
早在今年3月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上,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作全國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時即指出,2025年,人民政協要把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為工作主線,聚焦中共中央關心和民眾關切,著眼事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問題,組織開展深入調查研究,為中共中央制定“十五五”規劃建議建真言、謀良策。
8月25日,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在京開幕。這是一次專門圍繞“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五’規劃”協商議政的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與會人員將在兩天時間里,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和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圍繞編制好、實施好“十五五”規劃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
為了開好這次會議,籌備工作自年初即已啟動。由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牽頭,辦公廳和多個專門委員會參與其中,從會議議題的設置到會前調研的開展,從大會發言的遴選到分組討論的組織,每個環節都體現出全國政協領導以及常委、委員們對“十五五”規劃編制的重視,對務實建言“十五五”的強烈責任感與使命感。
從“宏大”到“具體”:科學設置會議議題
“十五五”規劃是我國邁向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關鍵五年規劃。
一方面,202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站上130萬億元人民幣的新臺階;另一方面,全球經濟格局正在經歷深刻變革,數字化浪潮洶涌澎湃。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新舊動能轉換的壓力持續,中國經濟大船更需頂風破浪前行。
這決定了“十五五”規劃必須更具前瞻性與全局性,也對常委會會議議題的設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將關乎一個國家未來五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宏大議題具體細化為若干個參考專題和分題目,供有關專委會有選擇地開展調研,供與會常委、委員發言和討論參考,也便于相關部委同志有針對性地回應?
為此,人資環委辦公室提前謀劃,先后赴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進行走訪調研,征求意見;召開5場委員、專家座談會,圍繞“十五五”規劃編制聽取情況介紹,進行座談交流,朱之鑫、楊偉民、胡祖才、王一鳴等專家發表意見建議;組織引導人資環委委員和民盟、婦聯、環境資源界委員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圍繞人口資源環境領域“十五五”規劃編制提出意見建議,以政協信息、委員談心記錄稿等方式上報。同時,人資環委還多次組織各專委會主任、副主任座談,就參考專題和分題目進行更為細致的打磨。
經過多輪論證、數易其稿,在深入研判把握“十五五”時期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和階段性要求基礎上,最終確定了涵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等熱點難點領域的8個專題42個分題目。
其中,“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著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題設置了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推進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6個分題目。“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專題涉及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內容。“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專題著重商討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等問題。“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專題以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為重點。“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專題則細化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分題目。
“針對每一個分題目,我們也都進行了更為細致、具體的分類,歸納出建言資政的重點,有的多達十幾條,相信每一位常委、委員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擅長或者關注的領域,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暢所欲言。”人資環委負責同志表示。
既深入又“廣泛”:扎實開展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也是人民政協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高水平協商議政亦需以高質量調查研究為基礎。
為了確保此次常委會會議的協商議政質量,專題和分題目確定后,人資環委就馬不停蹄地開展了一系列調研。
2月下旬,“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專題調研組先后深入合肥、淮南、蚌埠等地的科研機構、產業園區和相關企業實地考察,并通過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詳細了解安徽相關工作進展和存在的困難問題,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
3月31日至4月3日,專題調研組圍繞“完善促進生育支持政策”赴遼寧調研,實地走訪朝陽、沈陽、丹東等地托幼托育機構、婦幼保健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企業,進村入戶,與基層干部群眾面對面交流,深入了解遼寧省完善促進生育支持政策的工作進展、存在困難、經驗做法,助力激發“生”的意愿、解決“育”的難題、減輕“養”的負擔,為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獻計出力。
6月9日至12日,“發展社區支持的居家養老”專題調研組深入貴陽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銅仁市等地,走進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站、農村“長者食堂”等,了解當地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優化養老服務供給推出的務實舉措,為進一步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謀良策、出實招。
6月16日至20日,人資環委調研組圍繞“大力推動我國新能源高質量發展”到內蒙古開展調研,先后赴呼和浩特、包頭、赤峰等地,深入電力企業、能源企業、新能源建設項目、能源科技公司等實地調研,詳細了解地方新能源發展情況。調研組在切身感受到內蒙古在不斷探索中積累了豐富的創新實踐經驗、新能源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時,圍繞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
此外,人資環委還通過赴地方開展實地調研等方式,對促進銀發經濟發展、失能老人養老、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等問題進行專題研究,為編制“十五五”規劃提供決策參考。
與此同時,全國政協經濟、民族和宗教、外事等專委會,也根據各自所聯系界別的特點開展了深入調研。
民宗委調研組于5月中旬趕赴四川省,圍繞“‘十五五’期間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應關注的若干問題”開展專題調研。從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鹽源縣、木里縣到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調研組的足跡遍布鄉村、企業、博物館、宗教活動場所。圍繞“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主題,經濟委調研組6月赴浙江開展調研,在梅雨連綿中深入杭州、嘉興、寧波、溫州等地,看港口、進工廠、訪院所,面對面交流、實打實調研,詳細了解浙江在區域經濟布局、產業集群打造、科技創新驅動等重大生產力布局方面的探索與成效。外事委則聚焦“‘十五五’期間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挑戰及應對”開展了相關調研……
常委和委員們在調研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將凝結成一條條高質量的建言,在常委會會議上精彩呈現,為黨和國家提供有價值的決策參考。
兼具廣覆蓋和高質量:精心打磨大會發言
大會發言是政協會議中最重要的議程之一,是展示政協委員參政議政水平的重要窗口,也是黨政部門聽取委員意見建議的有效方式。在此次常委會會議籌備過程中,人資環委圍繞遴選、修改大會口頭發言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
——同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辦公室緊密配合,認真做好大會發言整體結構謀劃、常委約稿、修改評審等工作。
——成立大會發言組,內設口頭發言評審小組和大會發言組辦公室。口頭發言評審小組由10位委員組成,負責開展口頭發言評審相關工作。
——發言初稿形成后,協調有關民主黨派中央機關、全國工商聯機關和經濟、教科衛體、社會和法制等專委會辦公室,以及10個專委會評審組委員,對發言稿進行了多輪研究打磨,從嚴把好政治關、政策關、事實關、文字關,力求使所提意見更加符合“十五五”時期形勢任務,更具前瞻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對規劃編制起到更多參考資政作用。
——7月21日、25日,先后分兩輪將發言稿送10個專委會評審組委員進行評審,認真吸收采納委員們提出的修改意見。7月28日,召開專門會議,對從206篇大會發言中遴選出來的14篇正選、2篇備選大會發言稿進行又一輪專題研究。
“14篇正選發言中,有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發言5篇,常委個人發言9篇;發言涵蓋了‘十五五’規劃涉及的各重要方面和會議設置的全部8個專題,既實現了發言人界別的廣覆蓋,又追求發言內容的高質量。”人資環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到大力提振消費,從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到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走上發言臺的常委們將立足歷史方位、把握戰略重點,圍繞科學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匯聚智慧與力量。我們有理由相信,面對即將展開的又一個五年發展規劃的宏偉畫卷,常委和委員們將不斷開拓進取,主動擔當作為,為編制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高質量發展的“十五五”規劃作出積極貢獻,向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接續奮進。(記者 呂巍)
編輯:彭子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