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重走絲綢之路·青海篇之二
放飛高原之夢
蘭新高鐵復線平安站建設已進入收尾階段。這條高鐵復線,在青海設五個站點,分別是民和、樂都、平安、西寧、大通。蘭新高鐵復線,是西部大開發的重大舉措,它讓青海從此跨入高鐵時代。圖為蘭新鐵路民和段施工收尾現場。 本報記者 田福良 攝
亙古的繁華與硝煙已被寫進歷史,古老的青藏高原上正醞釀新的胎動。
從西部大開發,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于身處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青海來說,意味著再次搭上發展快車的大好機會。
國家戰略的部署,為青海打開了無盡想象空間。青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努力把青海打造成新絲綢之路的戰略基地和重要支點,加快推進全方位區域經濟協作。”
在采訪中,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政府人士,都在重申這樣的觀點:青海歷史上是絲綢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今也應該發揮潛力、積極融入,成為新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陣地和窗口。
高鐵開啟的夢想
在地處青海東大門的民和縣,高鐵民和站建設已進入收尾階段,這條蘭新高鐵復線,在青海設五個站點,分別是民和、樂都、平安、西寧、大通。
年底將建成通車的蘭新高鐵復線,是黨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舉措,它穿越青藏高原,聯結甘、青、新三省區,也讓青海從此跨入高鐵時代。
民和縣政協副主席李珍告訴記者,民和是甘肅進入青海的第一站,也是青海的東部門戶。歷史上民和曾作為絲綢南路和唐蕃輔道的重要通道,而在更早的4000多年前,民和喇家遺址出土的玉刀、玉璧等,就證明當時已經有非常發達的商貿通道了。
“高鐵接通后,民和的交通區位優勢會更突出。”李珍說,民和縣將借此機遇,大力打造公鐵聯運物流園。充分利用本地的農畜產品優勢,并與新疆、甘肅等地加強聯系,借助周邊省市的物流港打通東南亞、中亞等國際市場。同時,民和將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契機,建設蘭西經濟區現代化區位中心城市。
在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蘇海紅看來,蘭新鐵路第二復線縮短了與新疆及中亞國家的鐵路運輸距離,青海已不再只是第二歐亞大陸橋上的一條支線,而成為聯結中亞和亞太的一條重要輔線。
“青海雖在我國的經濟版圖上屬偏遠邊陲地區,但在中國與中亞經濟板塊中,青海處于中心位置,東南沿海地區的工業品向中亞國家出口及中亞國家的能源資源向我國經濟發達地區輸送,青海都承擔著重要的交通樞紐功能。”蘇海紅表示,隨著我國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持續加強,青海的資源比較優勢日益突顯,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可挖掘。
記者從青海省發改委了解到,青海將盡快實施規劃內鐵路建設項目,推動形成連接周邊省區以及西北通往華中、華東、西南地區乃至中亞及歐洲各地的陸路鐵路運輸大通道。計劃到2015年,新建鐵路1400公里,營運里程達3000公里。
開放,再開放
開放改變青海,“向西”開放將再一次改變青海。
如西部大開發一樣,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給青海人帶來嶄新機遇和沖天干勁。自去年9月以來,青海反應迅速,與絲路沿線國家建立起投資、經貿合作的雙邊關系和聯絡機制,并簽訂一批重要項目。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2013年,青海已與5個國家的相關省州市締結了友好關系。青洽會、環湖賽、藏毯展、清食展等重大活動的專業化、國際化水平明顯提升,全省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87億元,增長33%,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21.2%,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青海開放型經濟發展呈現逆勢上揚態勢,為積極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奠定了基礎。
在此基礎上,青海緊緊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大戰略,把展會作為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和突出亮點來打造,以舉辦2014絲綢之路經濟帶經貿合作圓桌會等活動為契機,促進了青海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特別是中亞國家的經貿合作、文化交流。
在經貿合作圓桌會上,面對來自中亞、南亞、西亞、非洲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代表,青海省委書記駱惠寧表示,青海將在鞏固和擴大前期合作成果的基礎上,努力向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清真食品認證、擴大投資貿易、科技人文交流、開辟旅游市場等領域拓展對外開放與合作。政府及其部門之間可在規劃等方面進行溝通,形成合作框架,引導企業發現新機會、進入新領域、實現新發展。
從邊緣走向中心
青海曾作為古絲綢之路的一條重要輔道,在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為青海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奠定了堅實的歷史文化基礎。然而,青海要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有機遇也有挑戰。
蘇海紅表達了她的擔憂:“青海在國家制定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規劃中存在被再次邊緣化的可能。無論是古絲綢之路還是現今的第二歐亞大陸橋,青海都只是一條輔道而不在主干道之上,青海可能因此在國家的相關戰略規劃中被列為間接參與區,而不是直接構成區。”
同時,她認為國內各省區市之間在經濟發展方面既存在合作,也存在競爭。如青海的傳統能源產業和新型能源產業與新疆存在較大競爭關系,藏藥產業、蟲草產業、枸杞產業、民族服飾產業與甘肅、四川、西藏、寧夏均存在一定的競爭。這些競爭關系將使青海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擴大向西開放中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
“當前,青海仍然與中亞有著巨大地緣和文化接近性。因此,青海應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區域空間和市場開放型經濟發展潛力的拓展,進一步發揮區域特色和發展潛力,尋求新的突破。”蘇海紅說。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青海省的定位是戰略基地和重要支點。如何在新一輪建設熱潮中從邊緣走向中心?青海省政協委員程蘇認為,青海應抓住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機遇,建設四通八達的交通、能源、通信中樞及網絡,建設獨具優勢的能源、資源基地,發展特色鮮明的文化生態旅游,打造輻射四方的西部城市群,把青海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通道和關鍵節點。
程蘇建議,按照國家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要求,盡快連接青海與河西走廊的快捷通道,開通西寧至中亞的空中交通網,在有色冶金、光伏、畜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尋求合作,做好循環經濟這篇文章,促進旅游、教育、文化、體育等產業深度交流合作。
蘇海紅向記者表達了對青海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的關注。“青海空間布局分散,資源和人口分布不均衡要素過度在東部地區聚集,使得產業間相互帶動和融合發展能力較弱。”她對記者表示,今后,隨著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推進,只有東部地區和柴達木地區得到重點發展,環青海湖地區取得特色發展優勢,三江源地區得到充分保護和治理,黃河、湟水河和青藏鐵路沿線地區發展取得豐碩成效,全省區域發展才能逐步形成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發展格局,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絲綢之路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