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哈正利:構筑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15年10月08日 08:43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對此,顧頡剛先生認為,我們今天享有的文化很多是得益于少數民族的。如商周時期,中原祭儀中較為重視的樂器如鐘、磬、琴、瑟、鼗、鼓、笙、蕭、柷、敔、塤、篪之類。到后來除笙簫和鼓之外,逐漸被從胡人和羌人傳入的胡琴、琵琶和羌笛所取代,成為了今天中國傳統的樂器。古人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無論男女裹著一條裙子,沒有穿褲子的,褲子乃是因為騎馬的方便,可見褲子也是胡服。漢族家里死人時,就在空地上焚化紙制的房屋和用具給死者,然而唐朝以前都是用實在的東西或泥制的東西埋葬在墳墓里,紙制冥器乃是遼國的風俗傳播進來的。而最近的例證就是長袍馬褂和旗袍,而且旗袍還是清帝退位之后大家開始流行的。基于此,他認為不應將這些具有共享性的文化稱為漢族文化,應稱為中華民族文化。而這種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在今天依然在發展著,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及人口流動的頻繁,西部少數民族的音樂、藝術、飲食、服飾和裝飾等等,逐漸被東部地區接納、吸收和享有,成為豐富人們物質生活,以及陶冶性情的必備之物。

  經濟互惠

  中國各民族先民為了適應中華大地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以求生存,曾經發展出種種不同的生計方式和類型,導致了各地各民族經濟文化類型的差異,而基于這種差異則形成了經濟文化共生的關系,以及這種共生關系對各方面利益協調的需求。僅就南北兩大區域來看,農業經濟和牧業經濟之間歷史上就一直有著密切的共生互補的關系。其典型的表現就是歷史上茶馬互市,即農業地區經常引進耕作和運輸所需要牧業中的馬、牛,牧業地區則需要引進農業地區的鐵器和茶葉。1956年,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我們說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實際上是漢族“人口眾多”,少數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資源很可能是少數民族“物博”。“天上的空氣,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寶藏,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質因素都只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利用。”他的這些論述陸續體現在國家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的一系列政策中。

  政治一體

  我國是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上,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發展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關系,結成了血肉紐帶和兄弟情誼,共同捍衛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而尤為值得重視的是,歷史上雖然有過不同民族政權并立的情形,但是各民族的統治者往往均有一個共同的歷史傳統,即統一的意識。當代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先生說,在民族問題中,在民族關系上,在民族發展史上,這一意識很重要。有時候,歷史上某一階段某一時期在政治上是分裂的,在經濟上是分散的,但是這種分散并不妨礙統一意識的存在,甚至有時反映很強烈。如三國時期魏、蜀、吳都自認是正統,北朝和南朝均自認為是中國。近代以來,各族人民在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斗爭過程中,逐漸締結為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共同體。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繼往開來,正在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事業。

  總之,這五個表現有歷史依據,也能得到現實的印證,有助于把握和構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歷史和現實中,多樣共存是維護民族平等的前提;血脈相通是消除隔閡、加強團結的基礎;文化共享是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基礎;經濟互補是發展少數民族,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基礎;政治一體是強化國家認同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基礎。另外,這五個特征不僅可以深化各族人民對“三個離不開”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為進一步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心理上和認識上的基礎。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孫莉姍

01 02

關鍵詞:哈正利 民族團結教育 民族共同體 文化 經濟 政治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二区一区 | 日韩25区中文字幕 | 亚洲成国产人片在线观看88 | 最新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 在线看的免费三级网站 | 视频二区中文字幕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