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科學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內涵
如上所述,貨幣量或流動性主要是通過金融體系的信用活動產生的“乘數效應”創造的,主要表現為“債務”量,特別是商業銀行發放的貸款額。于是,從需求側著力的經濟刺激總是表現為更多“舉債”。如果長期實行刺激政策、無節制的債務擴張超過一定限度,不良債務和不良貸款的比重必然上升,積累越來越大的風險。這就是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現實。
為了應對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全世界主要國家都實行擴張政策,實質上是擴張貨幣,加速債務增長(也叫加“杠桿”),以加大流動性來“創造”需求,遏制“自由落體式”的經濟下滑。這在一定限度內可以起到有效的調控作用。但如果不適可而止,必然導致供給方“產能過剩”和“庫存積壓”,導致債務而不是有效需求大量增長,有效需求仍然不足,而不良債務特別是銀行不良貸款卻越積越多。
在此情況下,如果為了追求高速增長繼續通過擴張貨幣刺激經濟,就意味著不良債務與過剩產能及庫存輪番增加,這無異于飲鴆止渴。因此,經濟策略轉向更加注重供給側是必然選擇。要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措施,簡政放權、消冗排毒,改善供給、輕裝前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
在現代,政府已認識到存在市場失靈,需要進行經濟調控。但從需求側觀察市場失靈與從供給側觀察市場失靈的涵義是不同的。
從需求側觀察,市場失靈主要是其功能性局限,市場即使能夠順暢運行,仍然可能發生需求不足和非自愿失業的不合意現象。因此,以需求管理為基本內容的宏觀政策具有貨幣性、短期性和總量性,即政策措施主要是在貨幣層面操作,包括調控貨幣供應和財政收支的松緊;調控時間是短期的,即“熨平”經濟波動周期;調控和干預著力于生產總量的增長率、就業率、物價總水平、進出口總量等總量指標。
從供給側觀察,市場失靈主要是由于存在結構性障礙,市場未能順暢運行,導致調節機制的系統性失效。因此,從供給側著力的對策措施是實體性、長期性和結構性的,即主要是對實體經濟層面的調整,著眼于取得長期效果,例如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經濟活力、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等;調控和干預主要著力于化解特定產業的過剩產能,消化庫存,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由于認識到市場未能順暢運行,看到市場體系和機制的不完善之處,供給側對策更強調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也就是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掌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辯證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達到的緊迫目標,一是穩定經濟增長,二是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穩定經濟增長的含義不再是采取刺激性政策來擴張生產規模,而是激活實體經濟新的內生動力,提高潛在增長率水平。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含義是逐步擺脫資源驅動和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增長模式,使產業結構現代化、綠色化、高效化,產業升級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編輯:秦云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 經濟發展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