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讓更多醫療資源下沉到患者“身邊”
在3月8日下午舉行的全國人大記者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等,在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時提到,經過一段時間的醫療試點改革,我國的分級診療初見端倪,目前21個省做到了90%的大病患者不出省,75%的患者選擇在本市的醫院住院治療。與之對應的則是三級大醫院診療量增長平緩,人滿為患和虹吸的現象趨于緩解,其中住院患者的服務量更是出現了下降趨勢。
這樣的轉變,意味著多年來嚴重困擾我國醫療的“全民奔協和”的混亂情形,得到了初步的控制。在時下,大家屢屢抱怨掛號難、號販子,那么通過分級醫療體系的完善,讓聚集在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優質醫療資源更多下沉到其他地方,這些問題或許將會有更大的改觀。
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的醫療改革,為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醫療發展極不均衡的現象。中小醫院門可羅雀,大院名院人滿為患。我國本來就是一個衛生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這樣的情況,無疑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大醫院的壓力可想而知。于是出現了為看病排隊一整天,但醫生兩句話就完成診療的奇特現象,盡管這樣,那些大醫院的專家號依然一號難求,前些時間引得全國廣泛關注的號販子問題,其實正是這樣一種衛生供需失衡的直接后果。
編輯:秦云
關鍵詞:醫療資源 分級診療 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