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傳遞哪些經濟信號?
開掘“動力”:激發內生力開啟新動能
中國經濟,既要挺過眼前的陣痛,保持中高速增長;又要實現質的飛躍,邁向中高端水平。關鍵在于開掘好中國經濟轉型增長的動力和勢能。
李克強總理在演講中拿“動車組”來比喻中國經濟。中國經濟要行穩致遠,不僅要平穩,更要有動力,起碼有三個方面的動力:改革開放、調整結構、改善民生。
“激發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動力,根本上要靠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要靠開放,特別是進一步開放服務業發展。”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論壇上說。
簡政放權、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全面推開營改增——一系列改革舉措的加力推進,將進一步釋放企業活力,激發億萬人民的創造力,為中國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中國擁有全球最多數量的工程師和科學家,中國年輕人對創業有著真切的渴望。”柯睿尚表示,中國市場的龐大規模使得多樣化的商業模式具備可行性。只要一系列改革措施到位,特別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完善,中國巨大的人才庫和創新精神就可以轉化為更具效率的經濟產出。
“新一輪改革開放,會使新經濟噴涌而出。”百度總裁張亞勤認為,就像中國互聯網產業的成長一樣,新經濟的崛起,以及新經濟對傳統產業的改造融合,將會使中國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奠定中國經濟從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水平的堅實基礎。
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陳經緯同時指出,新經濟不是一味追求高端技術,用新技術來提升傳統經濟更加重要。這一過程本身就能帶動去產能、降成本等結構性改革,而且解決大量就業,有助于改善民生。
民生倒逼發展,發展檢驗改革。民生問題解決好了,能夠獲得更大的民心,凝聚更多的共識和發展動力。
在改善民生上,要更多強調政府兜好“底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在扶貧、中西部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還有很多短板要補,在改善民生、增強百姓獲得感的同時,還可以起到拉動有效投資、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作用,一舉兩得。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博鰲亞洲論壇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