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鄉村醫生,過得還好嗎?
我國有近百萬名鄉村醫生,他們是億萬農民的健康“守門人”。目前,鄉村醫生收入較低,年輕人才流失嚴重,留守崗位的醫生年齡大多在50歲左右。從整體上看,鄉村醫生面臨著青黃不接甚至后繼無人的問題。
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關心他們的生存環境和內心訴求,對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和社會公平,讓農村居民獲得便捷、價廉、安全的基本醫療服務,有著重要意義。盛夏時節,本報記者分別探訪浙江、安徽、甘肅等地的鄉村醫生,近距離了解他們真實的工作和生活狀況。——編者
圖為施震林(左)在出診。童思源攝
浙江省安吉縣新上塘村施震林
“我習慣和老鄉在一起”
記者 方敏
在浙江省安吉縣新上塘村,不少村民上午8點就來看病。值班的村醫施震林忙個不停,問詢、檢查、開方……
11點,上午的病人終于看完。施震林伸伸腰,趴在桌子上休息5分鐘后,又拿起了血壓監測儀,準備動身。“按計劃,今天要去上莊村。”施震林說,“最近天氣太熱,村里有幾位老人身體不好,我過去看一下。”
一來一回,路程較遠,趕不上飯點,他就在村邊小店吃了幾口。
41歲的施震林有點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干了18年村醫。他的父親就是老村醫。 1997年,他從衛校畢業后,回到上莊村子承父業。2004年取得助理醫師職稱,開始獨立行醫。
2007年,施震林所在的村衛生室合并到新上塘村衛生室。當時,村醫還很苦,人才流失嚴重。
那幾年,施震林的好幾個同學離開鄉村去了大城市。可他每次想走,都沒走成。一是家就在這里,二是村民離不開。這兩份感情,牢牢拴住了他。
在鄉村,病人多,醫生少。安吉縣出臺了許多政策,擴充村醫力量。“現在要請一個村醫來,我們都當寶貝一樣,生怕他不滿意跑了。”施震林笑著說。2013年,縣里出臺70歲以上鄉村醫生退出機制,73歲的父親退休了。
施震林說,他曾到一個村級衛生室,發現病人輸液的時間特別快。原來,不是因為護士沒有調節好,而是村民自行調節了滴數。“施醫生,我們還要趕回去燒飯,要接孩子放學呢,滴數不能太慢。”有村民說。“輸液過快可能導致生命危險,不能自行調節滴數。”施震林耐心解釋著。雖然已經是中午,他顧不得吃飯,找來村民談話,科普輸液用藥知識。
2015年,施震林通過努力考上了縣衛計局的事業編制,原本可以到條件更好的中心衛生院工作,但他沒有去,還是留在了新上塘村社區衛生服務站,繼續當一名鄉村醫生。“在家門口工作,生活成本不高,也有成就感,知足了。”施震林說,“我習慣和老鄉在一起。”
編輯:趙彥
關鍵詞:鄉村醫生 農民健康 守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