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中國制造2025來了 教育體系應如何培養制造業人才?
未來最需要什么制造業人才
對于制造業來說,未來最需要什么人才?
在《指南》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其列出的“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預測”。在這份預測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10個專業榜上有名。
根據《指南》,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電力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材料將成為人才缺口最大的幾個專業,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會達到750萬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達到950萬人,電力裝備的人才缺口也將達到909萬人。
對此,《指南》提出,要引導高校本專科招生計劃向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的相關專業傾斜,擴大制造業重大基礎研究、重大科研攻關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提高重點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比例。
除了這10個領域,《指南》還指出,要圍繞“四基”建設、智能制造、“互聯網+制造”等領域,重點培養先進設計、關鍵制造工藝、材料、數字化建模與仿真、工業控制及自動化、工業云服務和大數據運用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
對此,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副院長楊秋波表示,目前迅猛發展的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網絡安全、大健康等新經濟領域都已經出現人才供給不足現象。
“面向光子與量子芯片、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基因組健康技術等前沿交叉與未來技術的人才培養仍未引起足夠重視。”楊秋波說。
楊秋波認為,隨著更多“AlphaGo”的出現,未來的工程科技人員需要應用現在還未出現的技術,去解決還未出現的問題。“科技革命改變教育內容,信息革命改變教育模式,工程教育必須主動適應,幫助未來的工程師們建構起符合時代要求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并且更加注重培養創新創業能力。”
因此,楊秋波指出,必須加快建設和發展“新工科”,培養新經濟急需緊缺人才,提前布局培養引領未來技術和產業發展的人才,推動傳統工科專業改造升級。
編輯:梁霄
關鍵詞:中國制造 教育體系 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