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專家談大齡單身:大齡不是生理概念 是心理概念

2017年06月02日 10:1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大齡單身只是issue,不是problem

彭凱平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大齡單身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必然出現的現象,在美國也有很多電視劇描寫大齡單身青年的焦慮,只不過在中國語境中,這種現象顯得更加突出。

一方面,中國文化一直強調早婚早育,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結婚是一種職責,從文化的角度,面對大齡單身現象,中國人一時適應不了這種落差;另一方面,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在農業社會,結婚是很容易的,而在城市化進程中,年輕人的生存狀態發生變化,飄浮的心靈面對外部世界,找到合適的伴侶可能有困難。

彭凱平認為,單身、獨立,這本身是一種正常的狀態。單身甚至還有一定優勢,比如,相對受教育的機會多,沒有家庭牽扯,可以自由地追逐自己的夢想,有更多機會施展職業才華,有更多選擇的空間……前提是,這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你不在乎外界壓力,愿意單身,這就一點問題也沒有。

“大齡未必是壞事,但因為大齡單身帶來了孤獨感、失落感、壓力、挫折感,這才是問題?!迸韯P平說,“我們都是集體文化的產物,我們愿意和大多數人一樣,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年輕人面對大齡單身,容易感到矛盾和失調。”

在傳統文化中,中國人容易把不符合常規、不合常情、不隨常態的人,都看成是有問題?!捌鋵嵨覀兿胍幌?,常規常態常情也是經常變化的,很多人做同樣的事情,就是所謂‘新常態’。不要把這樣的問題看成problem(造成障礙的問題),這只是一個issue(討論中的問題)”。

彭凱平說:“我們見過死氣沉沉的20多歲,也見過充滿活力的40多歲,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不一定一致。大齡不是生理概念,是心理概念,不是一個具體數字,是你自己的感受?!?/p>

男性從婚姻中獲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高于女性

盡管大齡單身越來越普遍,但從歷史的維度,婚姻仍是難以改變的社會制度,人類發明過不少“異類婚姻”。在上世紀60年代,西方盛行性解放運動,有過“公開婚姻”“社區婚姻”等嘗試,但都沒有成為主流。無論哪個國家和文化,都選擇了一夫一妻制度。

彭凱平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無論從生理、心理還是人類進化的角度,人是需要婚姻的。美國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人類進化研究中心教授、以研究兩性關系著名的海倫·費雪博士做過大量研究,證明絕大部分人都要進入婚姻狀態,沒有哪個朝代和文化是沒有婚姻的,這是最有利于人類生存、繁衍、發展的社會機制。

顯而易見,婚姻為繁衍后代提供保障,也為人類提供穩定的性滿足;而且,婚姻對心靈也有很大的慰藉。彭凱平說:“你有人愛、有人等、有人照顧、有人支持,這種感覺非常重要。婚姻提供了親情,人類需要忠誠、相濡以沫,這種感受比愛情要強烈和穩定?!?/p>

大量心理學研究發現,男性從婚姻中受益超過女性。比如,男性結婚后,平均壽命延長7年,女性只延長2年;另外,男性從婚姻中獲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高于女性,女性要生孩子,男性只要有妻子和家庭,就有一種自我的獲得感、成就感和尊嚴感;善于交流和溝通的妻子也能為丈夫帶來更多的社會關系,“夫人外交”就是一例實證;男性的生理特征決定其喜愛冒險,但結婚后他會變得更加穩定。

編輯:梁霄

01 02 03

關鍵詞:專家 大齡 生理 概念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精品在线电影 | 五月丁香婷婷天堂 | 亚洲欧洲在线另类 | 亚洲AV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