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村民“挪窮窩”進城:一道復雜的人生選擇題
走到哪兒都得靠自己
在淶源縣城的安置片區,等待潘軍的不僅是幾個車間,還有一片規劃占地180畝的產業園區。這里已有兩家企業簽約入駐,可新增就業1000余人,另有11家企業有入駐意向。
按照規劃,全國正在加快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從根本上解決約1000萬貧困人口的穩定脫貧問題。這項工作被稱為“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
“怎么才能讓搬遷人口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從根本上來講就是要發展產業,幫助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從農村到城鎮的過渡。”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的前一晚,淶源縣扶貧局局長孫軼開會研究扶貧產業發展相關問題直至次日凌晨。
在他看來,如今淶源縣的扶貧產業發展正面臨大好機遇,不斷有北京、天津等地的企業前來洽談,北京市豐臺區、河北省發改委等各方力量將對淶源縣進行幫扶。淶源縣臨近雄安新區,高速公里貫通后只需1小時車程就能到達雄安,如今雄安新區需要疏解勞動密集型產業,淶源縣恰好可以承接。
今年3月,淶源縣六旺川生態養殖公司與入股貧困戶分了紅。據該公司創始人孫二東介紹,縣扶貧局與他簽訂了5年合同,把約550戶貧困戶的300萬元扶貧資金投入該企業,企業每年以不低于扶貧資金10%的比例給貧困戶分紅,合同到期后扶貧資金仍歸貧困戶,“老百姓是沒風險的,無論公司收益如何,都會保證按比例給貧困戶進行分紅,每個貧困戶每年能拿到約1000元的分紅和薪資。”
“搬遷群眾可以以土地或扶貧資金入股企業、土地流轉、企業務工等形式獲得股金、租金、薪金,成為‘三金農民’。”淶源縣副縣長汪源表示,接下來也將著力實施金融扶貧,探索建立“企業+農戶+擔保+銀行”的扶貧模式,“比如現在一個貧困戶可以從銀行貸款5萬元,入股到扶貧企業,企業保證給至少10%的分紅,這樣扣除一年的利息,每年能有2500元純收益。”
不過,孫軼在工作中也遇到了一大難題,那就是“沒地”。“企業來這里發展總得需要用地,但淶源縣一般農田連片的少,大部分屬于基本農田區。而基本農田是只允許耕種農作物,是不能改變用途的。”孫軼說。
汪源表示:“以往保定市有一個土政策,叫‘基本農田上山’,意味著把全市的基本農田集中在了山區,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只能一步步發展著看。”在汪源看來,目前淶源縣脫貧的最大挑戰是“時間”,“為確保淶源縣2020年實現穩定脫貧目標,大家都在爭分奪秒地干。”
到目前為止,潘軍仍沒決定搬或不搬。不過他相信,“光靠政府是不夠的,走到哪兒都得靠自己脫貧、致富”。記者 孫慶玲
編輯:梁霄
關鍵詞:村民 人生 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