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劉桂珍:只要不讓病人們痛苦,付出多大辛苦都愿意
國家給的村醫補貼,全都貼給了老百姓
劉桂珍是山西代縣峪口鄉段家灣村的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還是村醫和代課教師。她的家就在村口,未及登門,就遇到了她84歲的公公楊天德。談及劉桂珍39年義務出診,沒收過一分錢出診費和注射費,楊老漢且喜且怨,笑笑說:“她是個愣人!”
方言里,愣就是傻。劉桂珍其實不傻,反倒很聰明,曾是全村唯一上過高中的女性。只是架不住村干部三番五次登門做工作,不想鄉親們跑幾十公里外去看病,才放棄了考大學的夢想,當了村醫。
劉桂珍怎么也沒想到,1978年的人生抉擇,徹底改變了她的一生。不僅大學夢成了水中月,此后39年,體重越來越輕,擔子越挑越重,事無巨細,忙忙碌碌,連照顧家人孩子也變得奢侈起來。
劉桂珍的好,老百姓看得真切。
村民郭治恭說:“她當村醫不一樣,隨叫隨到,出診、打針都不收費,不僅我們村不收費,周圍村也不收。老百姓過意不去,買些牛奶糕點送過去,她都退回來。當村干部后,填表填單都是上門服務。”
劉桂珍膚色黝黑發黃,一頭短發,雙眼澄澈。她說:“醫生就是給人看病的。人找你的時候,都是痛苦的時候。特別一些老人經濟條件差,看完病,拿了藥,從衣服兜里掏半天,掏出來也沒有多少錢,10塊,5塊,1塊,連50塊一張的票子都沒有,收那個錢,真是于心不忍。”
劉桂珍家其實并不富裕。“近幾年,當村醫一個月能有400多元的公共衛生服務補貼,以前沒有補貼的時候,我日子也能過得去,現在國家給了補貼,我更能給困難的鄉親貼這個錢了。”
就這樣,劉桂珍把國家給她的補貼,全都貼給了老百姓。“村里人少,常住也就20來人,我收入微薄,總比老百姓多。村支書一個月能發300元,代課教師一個月600元,我得到的夠多了。”
只要不讓病人痛苦,付出多大辛苦都愿意
鄉村醫生不好干,無論白天黑夜,只要有人找,就得出門。劉桂珍說:“病情就是軍情,有的病疼得厲害,就得跑著去。”
最遠的講堂村,來回得走12公里路,有時晚上去,早晨才能回來。村里人煙稀少,白天都少有人走,夜里更是安靜得怕人;偏橋村雖然不到兩公里,但爬坡過溝,路最難走。
“只要能消除病人的痛苦,付出多大辛苦我都愿意。”劉桂珍常常忙得吃不上飯,遇上村里人見面打招呼,問吃了沒,她半天回答不上來:“可能吃了吧,我也記不得了。”
她每次回到家都是匆匆忙忙,趕緊拿了藥,找點吃的,又火急火燎出門。兩個女兒“扔給了”婆婆,做飯的差事“撂給了”丈夫。
丈夫楊宏生說:“心里沒想法不可能。但兩口子,她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我不幫襯誰幫襯?”
劉桂珍“記性不好”,搞不清給鄉親貼了多少藥錢、多少出診費,墊付了多少新農合養老金的保險。但鄉親們的好,她永遠記在心里。
有個大娘,每天騎車經過的時候,都對劉桂珍說,“路上大車多,慢些走”;老父親下葬,移民進城的20多人都趕來送別;賣苗木起樹的時候,認識不認識的山里人都來幫忙;有次去兩家店村出診,坡太陡,劉桂珍把自行車上鎖后放在岔路邊。誰知道一名村民認出她的車子,硬是扛回了村里頭,說怕丟了……
編輯:梁霄
關鍵詞:劉桂珍 愿意 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