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從“貧困帽難摘”到“增收見成效”
北京市門頭溝區低收入村的致富路
盤活閑置資源
低收入村“整裝待嫁”
一枚小水果,綠了山色,富了村民。這不僅僅是李家莊村的“奇遇”,也是門頭溝區45個低收入村的共同變化。
2016年,門頭溝區經過摸底排查,按照低收入村和低收入戶認定標準,確定了低收入村45個,低收入農戶5725戶,涉及8個鎮。排查中發現,位于深山區的低收入村占到了全區總數的95%,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就業率僅為68%,且文化程度偏低,收入來源不穩定。
深山里的村莊存在交通不便、勞動力短缺的短板,但與當地區位和人力劣勢相對的是,這些村莊普遍富含的獨特自然資源和文化稟賦。例如,雁翅鎮葦子水村是北京市首批傳統村落,村里傳承數百年的秧歌戲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齋堂鎮的馬欄村因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而聞名,是紅色旅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京西勝地……如何讓這些“藏在深山人未識”的村莊得到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使散落在深山的“寶貝”不被埋沒,就成了推進低收入幫扶工作的關鍵。
在意識到“不是資源匱乏,而是開發不足”這一問題后,門頭溝區委、區政府在幫扶工作中,著力為低收入村展示資源、引進產業,通過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農民增收,夯實發展基礎。同時,各幫扶單位也以培育特色產業為發力點,盤活農村閑置資源。
“門頭溝馬欄村傳統村落設計,是我們和北京市農工委合作的‘設計走進美麗鄉村’示范項目。目前已完成了傳統村落保護總體規劃、‘鄉村12間’、風雨亭、登山步道和村域導視系統的設計與實施。希望項目完成后,能給村民的生活帶來改善,同時也能促進村子旅游產業的發展。”民盟北京市委社會服務部副部長鄭傳志介紹說,馬欄村是門頭溝很有特色的古村落,但村子里的很多建筑年久失修,都已處在即將倒塌的邊緣。為了使這個美麗的古村落能夠重新煥發光彩,民盟北京市委作為幫扶單位,充分發揮人才優勢,為村子制定了“古村、紅村、新村”的總體發展思路和理念。“這樣就可以盤活現有資源,打造以生態休閑旅游和居家養生、養老為主業的產業規劃,實現鄉村經濟結構的轉型,從低收入村變為美麗新農村。”
一年多來,隨著低收入精準幫扶項目的落地,以及“公司+農戶”模式或農村經濟專業合作組織的積極引入,越來越多農村閑置資源被盤活。妙峰山鎮隴駕莊村打造農業特色觀光園,王平鎮西石古巖村13戶低收入戶組團成立合作社發展生態養殖,潭柘寺鎮桑峪村、南辛房村利用現有荒山荒坡種植特色中草藥……如今,45個低收入村都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資源文化稟賦“定制”了產業發展項目,“整裝待嫁”的村莊將通過資本引入和項目帶動,幫助當地村民實現增收致富。
激發內在動力用好外部資源
和很多地方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相同,門頭溝的低收入村也存在著“扶貧先扶志”和“扶貧先扶智”的問題。
“現在無論是國家,還是市里、區里,扶貧的各項政策和資金都已經到位,關鍵就是要激發低收入戶的內在動力。”門頭溝區農委副主任呂英提到,現在政府的扶貧攻堅的積極性很高,但是如果貧困戶缺乏積極性,工作也落實不好。“因此,要加大宣傳和幫扶力度,幫助低收入戶樹立起擺脫困境的斗志和勇氣,改變他們的精神面貌。”
另外,呂英還提到,由于門頭溝的低收入村大都地處深山,因此村干部水平有限,有些甚至對村里的發展思路也不是很明確。“這就需要有區級領導,以及社會上的有識之士,站在更高的角度和層次,幫助各村謀劃思路,明確發展方向。”呂英介紹,為了打贏精準幫扶攻堅戰,門頭溝成立了由區委書記、區長任組長,48家單位為成員的低收入幫扶工作領導小組,區級統籌。“另外,我們還聯合北京市各民主黨派,利用他們的智力優勢,為扶貧項目出謀劃策。”
編輯:梁霄
關鍵詞:貧困帽 增收 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