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文化遺產:跟得上發展,留得住鄉愁
巧妙設計破解老舊四合院改造難題
既傳承和保護文化遺產,又改善民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個期待是否能實現?
現年68歲的馬德馨,上世紀70年代嫁到了白塔寺,她之前自己花錢改造了院子,“雖然看起來衛生間和廚房的問題解決了,但遠沒有專業設計師的設計科學、合理。”“白塔寺再生計劃”負責人田娜分析,“居民之所以蓋違章建筑,是因為有如廁、做飯和收納等現實需求。那么,我們就要想辦法通過個性化設計,用簡單、可移動的裝置,滿足居民的實際需求。”
很多長期居住在胡同中的居民表示,修繕老宅比新建房屋還難,因為不僅需要高昂的花費,還有安全風險。比如,改造過程中,很可能損壞房屋結構,而老房屋的結構往往是一體設計的,部分改造容易影響到房屋的整體安全,影響到其他住戶。
“設計的巧妙介入,是解決問題的鑰匙所在——既打破陳規,也能順應傳統。”馬曉威說。在北京市西城區大柵欄附近的老胡同,設計師通過構建“房中房”,努力在老舊四合院中為居民提供符合現代生活質量標準且節能高效的改造方案,同時實現對老建筑的保護。“我們力求通過插入的方法提升老舊地區的使用功能,同時完全保留原有建筑,這是一次保護與發展之間關系的探討與實踐。”該區域設計者介紹。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張悅看來,如今設計周關注的城市更新項目,是政府、企業,包括建筑師、規劃師、專業工程師共同進行的創造性探索,“針對具體案例、具體家庭、具體產權、具體單位的需求,設計方案非常豐富,以此讓社會看到對復雜舊城區進行改造的更多可能性。這既能給居民更好的生活條件和自信,也是保存城市文化多樣性的題中之義。”
文化遺產保護離不開公共意識的提升
“實際上,拿胡同改造來講,某處四合院改造成功,固然能激發群眾的歸屬感,但是區域整體風貌的改觀,還必須依賴于提高居民整體的公共意識。”馬曉威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城市改造中,我的理解是,只有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讓城市的提升和人的發展有效互動,大家才會提升主人翁的意識,更熱愛公共環境,從而形成人與自然、城市和諧相處的良性循環。”馬曉威說,他曾看到,一些胡同改造項目在完成之初,很多居民喜極而泣,但幾個月后,亂停亂放、亂寫亂畫、亂丟亂扔的現象又出現了,環境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這正說明,雖然環境改善,但一些居民的意識和習慣還未提升。
馬曉威調研中發現,北京市最古老的城區之一南鑼鼓巷最初是一些熱愛文藝的人聚集的地方。因為對于文藝、文化、建筑的熱愛,共建、共享,讓老胡同煥發了新生命。“所以我以為,要讓整個胡同風貌發生積極轉變,必須首先激發全體居民對公共空間的熱愛。”
實際上,設計周中的許多胡同改造項目,都努力將更多空間留作公共服務之用。之前破敗不堪的大柵欄茶兒胡同8號,2012年以來,在建筑師張軻的設計下,在保留周圍平房原建筑面貌的基礎上,內嵌現代木質結構,將古色古香和現代氣息完美融合。這個被稱為“微雜院”的項目,被用作社區兒童圖書館及藝術中心。
“微雜院”里,環繞國槐樹的幾個加建廚房被改造成了小巧玲瓏的藝術展廳;南房被設計成了多功能活動空間;東廂房的坡屋頂下安插了一個兒童圖書室;西廂房安置了單獨的書桌和座椅,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寫作業的地方。
“在這里,孩子們多了一個看書學習的好地方,更重要的是,讓附近的居民有了公共活動和交流的空間。”不少家住附近的孩子家長表示。
海德亮大爺現在的另一個身份是“微雜院”兼職管理員,他感慨,在孩子的帶動下,鄰里交流多了、活動多了,關系也更和睦了。
“讓居民感受到所處環境的便捷和溫馨,正是激發主人翁意識和公共意識的積極探索。”張軻說,“我理解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僅是人們收入水平提高,而是各方面都要達到更高水平。需要人民有舒心的居住和生活環境、需要文化遺產和人和諧共處、需要人們公共意識的全面提升。那么,不妨從一條胡同、一個社區開始做起,讓實現這些目標,可以期待。”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胡同 居民 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