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封建迷信殯葬用品花樣翻新 “冥府戶口本”等證照齊全
商家:清明前銷量大增 利潤至少兩倍起
北青報記者在該知名網購平臺上以“祭祀用品”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搜索結果達5000余條,各類花花綠綠的祭祀用品讓人眼花繚亂。臨近清明,這些祭祀用品的銷路也一路走高。其中,銷路最好的錫箔元寶月銷量竟達到了13840筆,不少冥幣、紙錢的月銷量達到數千筆。
北青報記者聯系了一家位于河北石家莊的祭祀用品批發店鋪,商家將店內賣得最好的幾款產品推薦給記者,包括“金條”、“金元寶”、“大面值冥幣”,發現這些產品都比較暢銷,月銷量數千筆。此外,祭祀套裝、紙扎別墅等產品每個月也有數百人購買。該店家表示,一到清明節期間就特別忙,有時候都顧不上回復客戶的留言。在另外一家位于上海的祭祀用品網店內,商家表示,由于臨近清明節,出貨量大增,客服全都已經安排到一線去打包裝了,要求買家自主下單。
一位不具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北青報記者,清明時節是這些祭祀用品賣得最好的時期,根據不同產品的質量,一般利潤至少兩倍起。以一沓冥幣為例,價格賣一塊的,批發價也就兩毛錢,主要靠走量。北青報記者向他出示了先前下單購買的那款游艇,標價為15元。“這都是紙片紙板,很簡單的,成本只要一兩塊錢,實體店能賣30塊錢左右。”
市民政局:嚴查制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行為
根據《北京市殯葬管理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禁止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制造、銷售冥票和紙人、紙馬等封建迷信殯葬用品。市民政局綜合執法監察大隊隊長王業涌表示,清明節期間,市、區兩級民政執法部門將聯合公安、工商、城管、價監等部門,開展清明殯葬專項執法活動,重點查處未經批準開展殯儀服務、殯葬用品銷售點違規經營、制造和銷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等違法行為,整治清明殯葬服務環境。
王業涌表示,按照以往的執法情況來看,這些封建迷信殯葬用品很難準確判斷其流出源頭,主要是從外地生產印刷流入北京,其危害性一方面在于違反上述條例,同時對環境產生污染,也存在較大的火災隱患。在今年清明專項執法行動中,大隊全員上崗,6個執法中隊下沉到一線,每個隊伍分片聯系兩到三個區,協同所在區的民政執法部門一起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將對銷售、生產迷信殯葬用品的行為進行嚴厲查處。在平日里,執法隊伍也會隨時發現隨時查封。
對于網上銷售封建迷信殯葬用品的行為,王業涌表示,網絡只是一種銷售方式,如果有發現類似的情況,今后會加強與網絡平臺和相關的企事業單位進行對接,加以監管,共同商量相應的處理方式。
市民政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李紅兵表示,追思可以有多種方式,使用傳統的紙錢、紙扎等封建迷信用品,與現代文明有很多相悖之處。希望社會各界能夠有新的認識,用新的方式追思故人。市民政局向廣大市民發出倡議,倡導文明祭祀新風,自覺摒棄不文明的祭掃方式,不燒紙錢、不帶火種,不使用冥幣紙扎等封建迷信供品,破除焚燒拋撒紙錢、燃放鞭炮的陳規陋習,大力提倡家庭追思、鮮花祭奠、撰文以祭、集體公祭、社區共祭等綠色低碳祭祀方式,變注重實地實物祭掃為精神傳承為主,將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情感融入現代文明的表達方式。
專家:焚燒紙扎會對下一代產生精神污染
對于購買、焚燒封建迷信祭祀用品的行為,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研究員肖成龍認為,這些行為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但當下更應該注重故人美德與精神的傳承。“中國有一個詞叫‘視死如生’,人活著有什么,故去之后也要擁有什么,這是靈魂不死觀念作用的結果。從考古發現來看,最早帝王駕崩是用活人殉葬,后來用牲殉,再后來是物殉。到現在,演變成了紙殉,也就是用紙扎。”
“但是燒紙祭奠行為可能引發火災,尤其是風干物燥的春天,到林區墓地焚燒紙扎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其次,從環保的角度來說,在墓地、街頭焚燒這些紙扎,很容易造成空氣污染。再次,制造這些紙扎也需要大量的資源,購買和焚燒這些祭祀用品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資源浪費。”除了安全、環保、資源等角度以外,肖成龍認為,焚燒紙扎祭奠先人的行為會對下一代產生不良影響。“焚燒祭奠的過程對于孩子來說,未嘗不是一種精神污染。”
在肖成龍看來,祭奠先人要更加注重傳承先人的美德。“人的美德、創造的知識、價值,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傳承。當下,習總書記提倡傳承家風,清明節就是一個很好的懷念先人、傳承先人美德的契機。”
本版文并攝/本報記者 蔣若靜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封建迷信殯葬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