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廣東農業特色產業如何擦亮“金字招牌”
產業升級發展遇瓶頸
羅竹蒸籠暢銷海外的同時,產業發展也面臨隱憂。
“泗綸蒸籠在國外很有名氣,但在國內,很多人沒聽過泗綸這個地方。”李均泉坦言,品牌不響的問題成為泗綸蒸籠持續發展的障礙。
在商務部網站注冊的商品中,廣東有19種竹制品注冊,占總注冊量的14%,羅定的近鄰陽江、廣寧、梧州都有竹制品注冊,但恰恰沒有羅定竹蒸籠或竹制品注冊。
泗綸鎮的土壤以紅壤和赤紅壤為主,養分及微量元素含量豐富,由此孕育獨特的羅竹,但也隱藏著被替代的風險。
“若其他地方發現像羅竹這樣優異的竹子,或者發明更環保、更廉價的材料,泗綸蒸籠產業將會面臨巨大挑戰。”李均泉認為,當前泗綸蒸籠產業產品較為單一,原材料未能綜合利用,抗風險能力弱。
在羅定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內,恒兆蒸籠有限公司是兩家龍頭企業之一,另一家是經營亞燦米的企業。除恒兆蒸籠有限公司外,泗綸其余18家蒸籠加工企業規模較小,有蒸籠企業想進駐產業園,但用地還在對面半山上,而路還沒建好。
“年輕人也留不住,產業有后繼無人的隱憂。”李均泉說,本來在家鄉做蒸籠,收入不會比在珠三角打工差,生活成本還低一些,但是這里基礎設施條件跟不上。“舉個例子,晚上8點之后,附近找個談戀愛的地方都很難,越來越多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從事羅竹種植及蒸籠加工的人越來越少。”
由此,泗綸蒸籠雖形成產供銷鏈條,但卻未能形成規模集聚效應,大部分企業通過“自產+收購”形式進行產銷。而散戶的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效率慢、效益難以充分發揮。記者走訪泗綸的“蒸籠一條街”時,兩旁的散戶蒸籠店里,開門的稀稀落落,坐著的幾乎都是四五十歲的中老年人,邊聊天邊做著蒸籠。
延長產業鏈 提升價值鏈
羅竹面臨的發展形勢與困惑,在廣東的農業產業中頗具代表性。
廣東的光、熱和水資源豐富,農產品種類繁多,又是第一經濟大省與人口大省,自身農產品需求旺盛,還具有廣闊的港澳乃至海外市場。
除了稻米、生豬、水產品和蔬菜等傳統產業外,廣東還有嶺南特色水果、花卉、南藥及羅竹等特色產業。“產業基礎好、有優勢,但普遍存在鮮活產品多、加工產品少、品牌沒有打響等問題。”省農科院相關專家指出。
同樣在云浮羅定市,當地另一大特色產業肉桂也面臨上述問題。
“羅定的桂皮產量在全國最多,但我們的產品有時候要打上產地是廣西才賣得出去。”在羅定市榃濱鎮某肉桂合作社負責銷售的譚坤說。
技術與資金的缺乏也制約了肉桂產業升級。“低溫、顆粒小的桂粉加工機器,國內幾萬元一臺,進口的幾十萬元一臺。一般的農戶難以承擔,所以羅定出口的肉桂目前還是以簡單的桂皮切片為主。”羅定市肉桂產業協會會長、浩良香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譚炳源表示。
“我們往往把高品質的肉桂,以半成品低價賣給國外的深加工公司,公司收購后,提煉成香水、桂油等精品,又返賣給我們。”羅定市中樹康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紅告訴記者。
另一邊,梅州市大埔縣是中國最大的紅肉蜜柚種植基地,但這里的蜜柚種植戶也有自己的“煩惱”——品牌不夠響。種植戶劉國武一次在上海的農批市場展銷時,發現鄰近展位的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蜜柚企業,打著“平和生產”品牌的蜜柚比他的產品要暢銷得多。
對此,大埔通過行業協會、農業社會化組織,加強行業規范化、標準化,提升行業競爭力。目前,梅州農業局推動成立了12個農業行業協會。
致力發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也是一種出路。
而對于羅竹產業產品形態較為單一的困境,恒兆蒸籠公司開始在產品創新上下功夫。
“這是我們跟家電廠商合作的產品,可以用來做竹籠飯。”李均泉帶著記者走進羅竹產品展廳,一個由傳統羅竹蒸籠跟電子蒸爐組成的產品吸引了大家的關注。“電蒸籠和工藝蒸籠滿足了很多市場需求,但由于投放市場的時間短,還需要進一步推廣。”李均泉說,未來還計劃對羅竹進行深加工,如利用從竹子中提取的竹瀝,發展竹制藥產業。
有專家建議,應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使其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同時,完善其與小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并通過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一批平臺,把廣大普通農戶納入現代化農業軌道。
《農民日報》今年公布的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0強中,廣東僅有18家入圍,排名居中。其中珠三角占據14家,農業資源豐富的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僅4家。
對此,作為云浮南藥(羅定肉桂)產業園的牽頭企業,羅定市中樹康藥業有限責任公司計劃邀請科研機構,制定從種子培育到產品采收的整套肉桂標準,幫助農戶提高生產品質,以“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的模式進行產銷、深加工的對接。在產業園內通過建立倉儲物流、產品交易中心等形成規模效應,著力打造“羅定肉桂之都”。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蒸籠 產業 泗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