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港珠澳大橋今日通車 三地人民為這個夢想奮斗了35年
心系“中國結” 三地夢共圓
港珠澳大橋今日通車 三地人民為這個夢想奮斗了35年
李妍、陳治家
碧波浩渺的伶仃洋上,天塹變通途,總長約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今日通車。大橋開通后,從香港到珠海、澳門陸路車程由3.5小時縮短至約45分鐘。然而,這個夢想從提出到實現,三地人民足足用了35年。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新的地標性建筑之一,被譽為世界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英國《衛報》稱之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妍、陳治家
總長55公里設計使用壽命120年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09年12月正式開工。
據港珠澳大橋三地聯合工作委員會主席、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葛長偉介紹,港珠澳大橋整個項目包括海中橋島隧主體工程,香港連接線及香港口岸,珠海、澳門連接線和珠海澳門口岸,總長約55公里,建成后將成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其中,主體工程項目全長約29.6公里,概算投資480.68億元,由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負責建設和運營管理。主體采用橋島隧組合方案,22.9公里為橋梁,穿越伶仃西航道和銅鼓航道段約6.7公里為島隧組合。
葛長偉介紹:“從2009年項目開工至今,港珠澳大橋三地合作共建共管的模式是成功的。由于三地的法律和技術規范不同,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標準高水平、高起點,按照三地就高不就低的規范,設計使用壽命可以達到120年。”
在解決海上橋梁的耐久性問題上,科研人員創造性地提出“港珠澳模型”等防腐防震措施,系統地保障了港珠澳大橋的設計使用壽命達到120年,打破了中國通常的“百年慣例”。
34次深海之吻筑最長海底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向本報記者介紹,回顧大橋8年多的建設歷程,如果把大橋主體工程建設看作主戰場的話,這個主戰場可以表述為三條戰線,其中第一條戰線就是港珠澳大橋的控制性工程——島隧工程。
從2011年5月15日在西人工島打下第一個鋼圓筒,到2011年12月7日東人工島第120個鋼圓筒振沉完畢,用時不足7個月,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成島”建設目標。以這么快的速度在海中開敞水域筑成兩個十萬平方米的人工島,這在世界上也屬罕見,堪稱奇跡。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港珠澳大橋 今日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