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
民進界別委員熱議“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中共十九大報告把教育放到各項民生工作的首位,新時代如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11日上午舉行的民進界別小組協商會上,諸多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究竟是為了什么?”第一個發言的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副主任胡衛委員一開口就拋出了令人深思的問題。在他看來,當前我國教育有了長足發展,“有學上”的問題總體上基本解決,“上好學”的需求則更加凸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學生,但他們的訴求往往反映不到決策中。”胡衛建議,想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既要補短板,又要提質量,當務之急是要回歸教育本源,“教育改革首先向政府部門開刀,教育部門要加快放管服改革,還學校更多教育自主權。”
“要充分尊重教師職業的特點,建設好、保護好這支隊伍。”針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對教師的偏見,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孫惠玲委員表示,教師隊伍不僅關系到教育的未來,也關系國家的未來,“一定要保護好教師隊伍”。她建議,完善中小學教師待遇保障機制,確保平均工資收入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從而保護教師利益。
縣域學校“城擠鄉空”、鄉村教師“結構不優”、職業教育“縣內循環”、教育扶貧“部門分割”———經過廣泛調研,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潘碧靈常委列出了目前農村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他建議,建設和完善鄉村學校體系,優化布局調整,加強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培養數量足、結構優、能力強的鄉村教師隊伍,讓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此外,他還建議,要大力發展本土職業教育,給予積極的財政支持,在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同時,保障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
“校外培訓機構的畸形發展,成了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阻礙力量。”校外輔導班,一直是家長們的心頭之痛,對此,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朱曉進委員建議,中央應出臺具體指導性意見,適當延長校外培訓機構整改過渡期,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此外還要切實加強風險防范,建立校外培訓機構風險防范預警機制。他強調,要遏制校外培訓機構的畸形發展,關鍵要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公辦中小學教學質量,健全課后服務制度。
“多數省份高職的招生計劃都完不成,沒人愿意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職業教育問題被重點關注,在“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部分,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并列于宏觀政策層面。在安徽省教育廳廳長李和平常委看來,社會對接受職業教育的觀念沒有根本轉變,職業教育發展仍面臨著招生難、辦學難、社會公認度不高、影響力不大等諸多困境。他建議,采取更靈活的招生考核標準,
“很多地方已經先行先試。”李和平介紹,安徽早在數年前就已經開始探索高職分類招生改革,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核方式,退役軍人、農民工、失業人員等群體都可以通過此種考試獲得進入高職院校就讀的機會。
西部高校高層次人才流失一直是甘肅社會主義學院院長尚勛武常委關注的焦點。在他看來,人才外流對西部高校來說幾乎就是“抽血”,對有些學科來說甚至是“傷筋動骨”。他認為,中央要拿出為西部教育“輸血”的舉措,有效提高西部高校人才隊伍的“自我造血功能”。尚勛武常委建議,中央財政設立“西部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專項基金”,發揮引智和穩才的作用。同時,在嚴格管控、確保質量的前提下,擴大西部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標,“這樣就可以為西部高校培養更多的適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人才提供保障”。(記者 王慧峰)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教育 委員 民進 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