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生態治理:敢破才有立
近日,筆者隨住湘全國政協委員考察團赴青海就生態保護進行了調研。出發之前,腦海中是十多年前在青海考察時所見的景象:青海湖近岸沙化嚴重,狂風吹來一身沙塵,沙塵暴步步逼近湖面,近晚還陰云密布,當地陪同的工作人員一臉尷尬。然而,此次來到青海湖,“潺潺流水青草旁,步步低聲綠蔭重。漫天云彩掀波浪,疑似清泉落九天”的情景,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聯翩。
我們了解到,經過一番治理,青海實現了“自然活水”與農牧民“收入活水”的有機統一。三江源頭千湖美景,就業“一戶一崗”,困擾多年的人畜飲水、群眾用能等困難得到了有效解決,生產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這些無不印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生態保護關系到長遠發展和民族振興。面對資源時“有水快流”,面對污染時“先污染、再治理”,面對監管時“先上車,再買票”,已經是公認的不可取的發展模式。要保護生態環境必須跳出自身利益、局部利益、短期利益的狹隘圈子。青海是生態大省,獨特的地貌造就了壯美而復雜的生態環境,其生態治理難度不亞于任何一個省份。筆者認為,其成功的經驗就在于敢于“破”和“立”,并能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破GDP考核,立生態保護和建設為中心。不少地方政府都在講要淡化GDP考核,但在實際工作中卻是唯GDP是從。作為偏遠省份,青海經濟發展的壓力不小,但自2006年至今,省里不再對三江地區考核GDP,而是把生態保護和建設列為三江地區各級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內容。在保護和建設過程中,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生態文明理念為統領,科學地開展保護和建設,努力筑牢國家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并堅持把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和轉變牧區發展方式的切入點。
破“九龍治水”,立“一體化管理”。2017年,青海可可西里成功申遺,成為我國第51處、也是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人們認為這是大自然眷顧的結果,卻并不了解政府為構建集中統一的管理體制所做的努力。按照“堅持優化整合、統一規范,不作行政區劃調整,不新增行政事業編制”的原則,突破條塊分割、管理分散的傳統模式,組建了省州縣鄉村五級國家公園管理實體,行使主體管理職責,基本解決了“九老治水”和監管執法碎片化問題。在“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引導下,對各類保護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由于生態好了,珍稀保護動物藏羚羊由上世紀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7萬多只。
破“隨意性”,立規劃與制度先行。在規劃制度方面,青海可說是填補了我國公園管理的多項空白。《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第一個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其中編制完成的五項規劃,進一步完善了國家公園建設的規劃體系。《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是我國第一部國家公園方面的專門法規。同時,根據管理需要制定印發了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科研科普、訪客管理等10個管理辦法,形成了“1+N”政策制度體系。
破“獨角戲”,立“和諧共生”觀。我們在景區親眼目睹了當地群眾在保護青海湖湟魚時自發的熱情,深深為之感染。生態保護絕不是、也不只是政府的“獨角戲”,最后唱主角的還是百姓。政府廣施良策,調動牧民群眾的積極性,強化他們在保護生態中的主體作用,注重在生態保護的同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試點政策制定上將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創新設置并實施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充分調動牧民群眾保護生態的積極性,使其從放牧員轉變為管護員。在政策導向上與牧民群眾充分參與、增收致富、轉崗就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相結合,積極引導牧民群眾規范開展生產經營。這種“天人合一”的生態價值觀,既留住了美景,又富足了生活,何樂不為?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湖南省委副主委)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生態 保護 治理 青海 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