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委員建言 委員建言
為了不能被遺忘的“非遺”
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期間委員建言進一步讓非遺“亮出來”“活起來”
人民政協網北京1月14日電(記者 付振強)傳統技藝、民間文學、民俗歌謠……一直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都是一項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國際性課題。在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期間,部分委員認為目前北京市非遺傳承和保護現狀有待進一步加強,并帶來探索形式多樣保護措施的提案,讓非遺不再“非常遺憾”。
帶上“藥箱”參會
梅花針、刺血針、刮痧板、耳貼……1月10日,隨身拿著“小藥箱”報到的北京市政協委員程凱剛一進門,就被各路記者團團“包圍”。“今年已經是我帶著藥箱參會的第5年了。” 程凱委員表示,他每年都會利用會議休息時間幫委員們解決身體上的“小病痛”。除了這個目的之外,他說自己更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醫療技術。
“小藥箱”其實并非簡單,以其祖父程莘農命名的“程氏針灸”也是北京的“非遺”。“非遺傳承的是一種記憶,不能通過具象物體進行傳遞,必須以人為存續進行傳承。” 結合自身實際,程凱委員道出了“非遺”傳承中遇到的問題:傳承人的后繼者單一,僅以家庭或小團體為主;傳承方式簡單直接,限于耳口相傳且后接資源不足;保障體系缺失,鮮有專業組織保護存續……“非遺要有很好的傳承空間和展示空間。”他坦言個人把“非遺”“亮出來”的力量微薄,還要想辦法讓其“活起來”。他建議政府要加強給“非遺”傳承人補貼或進一步培訓支撐。此外,他建議政府還要助力為傳承人搭建學習、傳承、交流、展示、運營、品牌維護的大平臺。
“非遺應既要有傳統的味兒,又要有時尚的勁兒!”他以北京民俗文化街區展示的產品為例,講述了大眾對“非遺”文化和產品的需求。他結合北京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大格局”還提出了另外一條建議,通過搭建非遺文化場館,或建立網絡虛擬展示平臺,讓北京成為非遺文化聚集運營展示一體化中心,“以全新的、現代化理念,讓‘非遺’變得更時尚、更國際化。”
發言呼喚“活力”
“部分非遺項目由于失去了原來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環境,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北京市政協委員姚衛海在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的大會發言上表示,對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利用,都側重于物質文化遺產,而對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功課做得還很不夠。
姚衛海委員代表民革北京市委發言的《傳承運河非遺文化,激發文化創造活力》聚焦著“大運河非遺”,他表示,北京作為京杭大運河的終點城市,全國的文化中心,悠久的運河歷史,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積淀,目前運河北京段已有11個項目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如通州運河龍燈會、船工號子等風俗,大順齋糖火燒、小樓燒鯰魚飲食制作技藝等。但目前在運河非遺保護過程中還有“兩大難”。
傳承人才緊卻、商業化困難……姚衛海委員在發言中認為,非遺項目由于商業開發難度大等諸多原因,也存在傳承人固守傳統不愿創新的阻力,或者創新可能使非遺項目失去原有韻味等問題,造成部分非遺項目處在是否進行商業開發的矛盾之中。
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部活歷史,在保護上有何良策?梳理形成“活”經濟文化地圖、加強培訓培養推動傳承、建立大運河非遺聯合保護中心……“傳承人的一些傳統手工技藝可與職業技校相結合。”姚衛海委員以人才培育為例進一步表示,此舉一方面可傳承傳統技藝,另一方面可讓年輕人結合現代觀念、技術、材料等對“非遺”進行利用、創新和發展。
“非遺”保護,資金的問題如何解決?姚衛海委員建議在規劃上上要進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選擇分門別類挑選出有市場、易傳播、特色鮮明的項目探尋商業推廣途徑。引導社會力量投資參與,凡資助非遺項目的企業可將捐贈資金數額抵稅。
“還可將大運河“非遺”通過藝術作品展現,例如運河號子、運河龍燈等非遺完全可以以音樂劇、舞臺劇等形式來推廣。” 姚衛海委員還建議針對其中的優秀傳統手工藝產品可在保持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進行高附加值開發,打造成為民族奢侈品。
調查研究、以身示范、諫言獻策、多措并舉……一切都是為了不能被遺忘的“非遺”。讓非遺“亮出來”“活起來”,委員們表示,對這一話題的后續關注將有力且持久。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