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畫好同心圓 建功新時代—議政江蘇>活動 活動
王建國:疫情是“危機”也是“契機”
在世界城市建筑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每一次重大的傳染性疾病疫情都推動了建筑學和城市規劃設計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的標準規范的更新迭代,成為推動城市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因。如16世紀的英國倫敦,在經歷1665年鼠疫和1666年的倫敦大火后,三分之二的城市建筑被摧毀。一時間,倫敦一度陷入萬人無家可歸、住房極度密集擁擠、衛生設施缺乏等困境。這場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在毀滅了大量城市建筑的同時,也為倫敦的城市、建筑重建提供了機會。建筑師雷恩(Wren)承擔了倫敦重建規劃,規劃提出用“寬闊的街道和富裕的空間取代了擁擠的建筑和彎曲的小道(曾經是瘟疫和火災蔓延的溫床)”。極度密集擁擠的住房、衛生設施缺乏以及人們衛生知識缺乏曾是歐洲早期工業城市人居環境惡劣低下的主要原因,而現代城市后來普遍采用“功能分區”“陽光、空氣、綠化”主導的規劃設計,其中重要的催化因素就是要營造健康安全的城市人居環境。
與洪澇、臺風等多見的自然災害相比,此次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類似地震突如其來。但與地震不同的是,病毒傳染致病的疫情是跟人(載體)走的,沒有明確的物理空間邊界限定。而在現代社會運行過程中,人員的跨地域流動恰恰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這次疫情恰逢春運人流、車流高峰期,因而出現疫情的跨區域傳播和擴散。因此,除防護救治問題外,疫情也給城市規劃和建筑學專業工作帶來了反思。
數字時代將推動傳統治理和防災模式的變革
移動互聯網和萬物互聯的數字時代正在到來,這一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移動IP和即將到來的萬物互聯區塊鏈(IoT,Blockchain)的“可回溯性”和“可識別性”。現代城市不可能回避建筑高密度和人口高流動。城市運行、城市治理、城市規劃、城市和建筑設計也必須做出針對性的科學合理對策。除建議今后逐步用電商平臺和超市保鮮銷售方式取代活體生鮮食品直銷外,如果借助區塊鏈技術全面改造食品的生產供應鏈,食品的生產、處理、運輸和銷售全過程可以做到“全程留痕”、“不可更改”以及信任的“集體維護”,同時鼓勵采用能夠“數據溯源”的手機移動支付等非現金方式,預防和應對此類突發性疫情應該就有更大的勝算。
持續完善和優化既有住區、建筑、設施及城市空間的防疫應對
城市衛生設施、建筑上下水系統以及應對突發性災害的必要空間場所的建設必須放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這也是工業革命以來現代城市規劃設計理念中最重要的合理內核。我們應該爭取實現歷史鄉愁傳承與現代健康城鎮建設的雙贏,而不是二元論的非此即彼。
1976年在美國費城出現的軍團菌病,正是由于空調中的冷卻水被污染,夾帶有軍團菌的細小水霧被不斷地吹進室內,從而使許多人發病。據報道,當時在旅店淋浴供水器、醫院和辦公室的中央空調系統、加濕系統和冷卻系統中都發現了感染源。
對各類建筑設計和建設規范優化的再認識
對于人們尚無準備、尚不知曉的災害來臨時,過去已有的規范可能是欠全面、欠完善的。應該特別注意健康安全敏感度高、使用人員高密集并可能長時間滯留的公共建筑及環境的疫情安全“體檢”和“診斷”,如自由貿易市場類建筑、樓宇辦公建筑、高密度居住社區等,特別是公共衛生、廢棄物和環境污染的建筑處理對策等,并權衡好短期成本和長期受益的關系,為建筑設計規范的修改完善乃至更新提供參考,從物質空間載體優化的角度幫助應對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城市突發災害事件。
(王建國: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首批設計大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建筑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住建部城市設計專業委員會主任、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主編等。)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