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哥們兒加油>焦點 焦點
送餐消毒、測溫送快遞……疫情防控中高科技成一支特殊力量
疫情來襲,高科技成為助力疫情防控的一支特殊力量。
隔離病區里的機器人、“神奇”材料制成的新型消毒液、又能測體溫又能“送快遞”的無人駕駛車、老人拿起電話就能找著人的智能終端……記者從市民政局了解到,疫情期間,各科技類社會組織和服務機構發揮技術優勢,人工智能、遠程監控齊上陣,為疫情防控注入了科技力量。
智能機器人送餐消毒 醫院里數它最忙
疫情期間,形態各異、憨態可掬的機器人,成為一群特殊的“逆行者”。機器人不用戴口罩、不用穿防護服,只需每天按時消毒,既節約口罩、防護服等用品,又能減少交叉感染。
“Andi”和“小白”忙活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協和醫院以及北京的部分酒店,負責安防巡檢、室內外消毒等。
一臺機器人可以身兼數職,像“Andi”就搭載有高精度熱感儀、體溫識別系統、消毒噴霧裝置,具備異常體溫識別、口罩佩戴識別、不規范穿戴警告、消毒液實時噴灑、疫情播報等功能。巡邏時,當它發現有人未按規定佩戴口罩時,會立刻語音警告,并實時上傳至后臺。全自動消毒機器人“小白”別看個頭兒不大,卻能搭載120公斤儲液罐,一次加藥可覆蓋5萬平方米區域。
2月初,一臺機器人出現在武漢楚天醫院里。一到飯點兒,它就帶著成排的餐食,穩穩行進在隔離區的走廊里。準確找到病房后,轉身、停下、喊門,一氣呵成。它就是擎朗智能送餐機器人“PEANUT(花生)”。疫情期間,“花生”入駐湖北、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多家醫院,為隔離人員提供免接觸配送服務。在北京大興人民醫院新冠病毒肺炎隔離病區,除了送餐,“花生”還是隔離病區的“快遞員”,運送藥品、水,以及家屬寄來的生活必需品等不成問題。
據統計,疫情期間已有500多臺送餐機器人在全國近百家醫院使用。
無人駕駛車測溫送快遞 這個“小哥”很酷
“體溫36.5℃,正常!”“嘀嘀嘀!體溫異常,請接受復檢!”隨著警報聲發出,大門口的工作人員立刻上前,對檢出異常者手工復檢。
在北京理工大學北門入口,一臺憨態可掬的無人駕駛四輪小車“小酷”承擔起了“測溫員”和“快遞員”的任務。“小酷”是由北京理工大學與酷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制的5G云控防疫監測無人配送車。
怎么看都是一臺無人駕駛的小車,還能測體溫?酷黑科技CEO馬罡解釋,疫情期間,團隊專門給無人駕駛智能車“小酷”搭載了高精度紅外測溫成像系統。不僅在校門口,“小酷”每天還在校園里巡邏,可遠距離、非接觸、大范圍監測流動人群,并分別識別體溫,通過5G網絡實時顯示在車載屏幕和遠程監控設備上。一旦發現體溫異常人員,“小酷”會實時報警,并截取監控畫面存儲。同時,通過5G通訊云平臺及時將現場相關人員情況回傳至安保中心處理。
車上的小車廂,還可運送防護品、配餐、宣傳品等。“小酷”最多可裝300公斤、續航60公里,滿電情況下防疫監測功能可連續工作10小時,并支持快速換電,是校園里一名勤勞的“快遞小哥”。
降解消毒液殺毒抑菌 助力金銀潭醫院
消毒,是疫情防控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區別于一般的84、酒精等“快消”消毒方法,本市社會組織中關村人居環境工程與材料研究院研發的“納米可見光催化抗菌”凈化液,此次也馳援武漢醫療隊,將凈化液應用于武漢金銀潭醫院新型冠狀病毒殺滅防控。
這個神奇的技術全稱為“納米氮摻雜二氧化鈦光催化材料”,這名字聽起來有點兒拗口,簡單說,就是光催化材料在光的照射下可將有機污物徹底降解為二氧化碳與水,達到殺滅和抑制細菌病毒、降解細菌毒素及殘留的目的。這種光催化材料可以持續吸收燈光等可見光的能量,在日常的陽光、燈光等照射下,產生催化反應,從而持續長效地殺滅各種細菌病毒。
該凈化液也進入首批“京津地區消毒、殺菌功能產品及服務企業聯絡名單”,可用于醫院、寫字樓、公共場所、地鐵等物表噴涂。
線上小管家陪聊呼救 老人宅家全靠它
疫情期間,社區服務、復工復產等各領域,也離不開高科技助力。
按照民政部門相關規定,為防控疫情,養老機構紛紛采取封閉式管理,不少養老驛站也暫時停止了線下活動。但誠和敬養老驛站東城區南里東區站開通了線上云服務。
疫情高發階段,一天晚上,該驛站的24小時緊急呼叫平臺突然接到一個求助電話。“我心臟不舒服……”一位60多歲的老爺子按響了家里的“一鍵呼叫”緊急求助智能終端。工作人員立刻詢問他的情況,叮囑他馬上服藥,并按老人要求當即聯系他的家屬。就醫后經診斷老人并無大礙,但老人很感慨:電話那邊“拿起就有人”,即使在家不出門,心里也踏實了。
該驛站用于緊急救助的“智能終端+驛站響應”系統,通過給老人家中安裝類似電話機的終端設備,為驛站輻射的社區提供第一時間的緊急救助聯絡和響應。而且,借助智能終端里的廣播設備,老人只要收聽天氣預報,就能同時收聽錄好的防疫須知。
該驛站負責人張輝介紹,驛站依托緊急呼叫平臺,為服務的120戶重點老人都建立了線上社群,開展居家“云探訪”。不方便買菜買藥的,他們幫忙代買;家里開不了伙,希望能繼續送餐的,他們就“多跑二里地”,尋找營業的正規餐廳給老人送上可口飯菜;老人閑了悶了,他們還開設了豐富的線上“興趣班”,每天都有健康課打卡,需要心理疏導也有專人服務。
馬上就訪
全市萬余家社會組織助力疫情防控
北京市社會組織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疫情期間,全市一萬多家社會組織持續行動,助力疫情防控,利用專業優勢直接投入到一線疫情防控工作中。
以中關村社會組織為代表的科技類社會組織充分發揮技術資源整合優勢,協調醫療器械、醫藥產業等會員單位全力開展醫療急需用品生產加工,支援疫情防控。
中關村融智特種機器人產業聯盟顧問陳曉東介紹,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兩大類。特種機器人,就是由專業知識人士操控的、面向國家和社會特種任務需求的服務機器人。此次“戰疫”,特種機器人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比如“擎朗智能公司”的送餐機器人,為隔離人員提供免接觸的餐飲配送服務。山東國興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了消殺機器人“火神”和“雷神”,捐贈到了武漢和煙臺,幫助進行消毒殺菌。同樣,老牌央企“中信重工”抽調技術骨干,專門組成了“防疫消毒機器人”小組,不到10天就成功研制出了國內首個可自由回轉的防疫噴霧消毒機器人,有效降低人員接觸帶來的交叉感染風險。
陳曉東表示,特種機器人不單只服務于疫情期間。“我們當然不希望疫情再出現,但社會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特種情況’,需要特種機器人去幫助更好、更快、更安全地解決難題。接下來,我們會督促聯盟企業,把撲火機器人作為一個重大專項,督促早日研發成功。”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金可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