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借疫降薪”是一種赤裸裸的“薪資侵權”
疫情對經濟運行沖擊明顯,部分勞動者在復工后面臨降薪。降薪、調薪是疫情下部分企業求生的自救方法,同舟共濟、共克時艱也是當下大部分企業和勞動者面對危機時共同作出的選擇。也有部分勞動者擔憂,有企業拿“疫情”當幌子違法降薪。面對疫情期間的薪資問題,員工期待更多“話語權”。(5月14日《工人日報》)
據4月份移動互聯網第三方數據機構艾媒咨詢發布的《2020中國“新冠疫期”企業信心與降薪行為數據調查報告》顯示,46.6%的受訪者表示疫情期間薪資較前6個月平均月薪出現下降。可見,在一些企業里,“借疫降薪”現象還是較為普遍。
眼下,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形勢的持續好轉,雖然各地企業紛紛復工復產,但由于受疫情的嚴重影響,一些企業仍面臨著諸多困難,如經濟復蘇緩慢,員工工資發放困難等。在此背景下,一些企業和員工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紛紛采取“自救”,彰顯了企業和員工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但筆者以為,少數企業擅自以“疫情”為由,“單方面”作出降薪、調薪舉措,這不僅是缺乏人性化的一種體現,而且也是一種赤裸裸的“薪資侵權”行為。
因此,筆者以為,要杜絕企業“借疫降薪”或“借疫調薪”的“薪資侵權”行為,還需“多方給力”。首先,監管要到位。勞動監察部門應積極承擔起監管的主體責任,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指導并督促企業按時足月給員工發放工資,不得“借疫降薪”“借疫調薪”,切忌不聞不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其次,執法要從嚴。公安、勞動監察等部門對“借疫降薪”或“借疫調薪”的行為,要采取“零容忍”的態度,要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從嚴查處,絕不姑息,絕不縱容,該罰款的要罰款,該列入“黑名單”的要列入“黑名單”,該追究法律責任的要追究法律責任,讓這些違規企業或無良商家付出“沉重的代價”,倒逼其遵規守法,切實履行契約。其三,維權要跟上。員工要學會拿起法律武器,通過勞動監察部門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切忌自認倒霉而“當啞巴”,或“吃啞巴虧”,任人“擺布”。
當然,還需加強對企業的普法教育,讓企業知曉“借疫降薪”或“借疫調薪”是一種違規違法行為,從而學會遵規守法,切實履行職責和義務,既做到按時發放工資,又做到“不降薪”“不調薪”,切忌把“疫情”當作降薪、調薪的一塊“擋箭牌”。
筆者相信,只要監管到位,從嚴執法,維權跟進,再輔以普法教育,就一定能有效遏制不法企業“借疫降薪”或“借疫調薪”的違法違規行為,從而切實維護廣大員工的切身利益,讓“借疫降薪”或“借疫調薪”的現象不再發生。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企業 借疫降薪 疫情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