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昔日“空殼村” 今日橘成林
山林郁郁蔥蔥,橘紅樹上的果實隨著吹來的山風搖動,一派豐收在即的景象,看著眼前的綠水青山,貴港市港南區瓦塘鎮大村村駐村第一書記陸小軍喜上眉梢。
2018年以前,貴港市港南區瓦塘鎮大村村是名副其實的集體經濟“空殼村”, 貴港市交警一大隊教導員陸小軍駐村后,經深入了解情況和外出取經學習后提出,要安全平穩地發展村集體經濟,就“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他多次與駐村工作隊、合作社、村兩委、農戶代表共同研究村集體經濟發展事宜,最終確定村集體和合作社聯營的方式,采取“黨支部+產業園+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成立集體經濟發展產業園,主打橘紅種植和良種牛養殖,實現種養結合,培育發展特色產業,輻射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推動貧困村如期脫貧摘帽。
2018年初,陸小軍經考察和咨詢農業專家,根據橘紅適合在本地種植、土地流轉成功、技術成熟等特點,在經濟能人謝永懷的支持下,大村村民合作社將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40萬元入股基地,共同參與管理,占股55%。當年6月,橘紅喜獲豐收,以每公斤16元的價格售出6000公斤,獲利9.6萬元,除去投入成本,村集體經濟獲得收益4萬元。
陸小軍介紹,目前橘紅生果市場價是每公斤14元左右,如果進行烘干進行深加工的話,可以賣到更高的價格,市場前景較好。下一步打算將種植面積擴大到100畝,優先安排貧困戶勞動力到基地進行日常勞作,以增加他們的家庭收入。
夕陽西下,牛群走走停停回到欄舍,幾名管理人員忙著補充草料,清理欄舍。2018年7月,大村村民合作社又入股10萬元到腰坪嶺養牛場,當年收益8000元,進一步拓寬的村集體經濟的來源。
昔日的集體經濟“空殼村”,今日果樹成林、黃牛成群,村支書陸敏高說,以前入股時候才100多頭牛,不到兩年時間,已有260多頭了,技術上不用操心,還能安排貧困戶就業,一年下來有1萬多元收入,而且逐年增加,加上橘紅的收入,大村再也不是“空殼村”了,日子越過越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