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成長·導航
家長要做孩子情緒的敏銳覺察者
警惕:不要讓家庭問題成為孩子不良情緒的溫床
不順暢的家庭溝通。家庭是孩子愛的港灣。當孩子遇到了困難,能不能放心地去跟家長傾訴,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遺憾的是,很多家庭并沒有這樣一個信任、安全的溝通環(huán)境。有孩子說:“我媽特神奇,什么事都能扯到學習上。”家長只顧著說教,只關心學習,很少和孩子聊聊生活里的其他事情。在咨詢中,在校園欺凌,性侵犯等案例的留言中,都會有孩子留言說,想要跟父母談,但是父母根本沒有接收到孩子的信號。
如果家庭中的溝通環(huán)境一直是比較好的,孩子和父母之間一直有很好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難,甚至是難以啟齒的事情,也相信父母會理解他、接納他。孩子就愿意主動去跟家長溝通和傾訴,而不是選擇隱瞞、躲藏和逃避。這樣,孩子因為困難或壓力事件而發(fā)生抑郁和自殺的風險就會降低很多。
糟糕的家庭氛圍。糟糕的家庭氛圍中,往往家庭成員間關系比較緊張,夫妻沖突頻繁,遇到問題時容易相互指責、爭吵甚至冷戰(zhàn)。有些特殊家庭中,可能還存在酗酒、犯罪、吸毒、家暴,或患有精神疾病等情況。除了精神疾病和人格特質(zhì)本身就有遺傳的可能,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情緒感受經(jīng)常也是糟糕的,在外界刺激下可能更容易產(chǎn)生沖動行為,或者遇到困難時,更容易覺得生活沒有希望。許多自殺者往往就是在絕望和沖動之下釀成難以挽回的悲劇。
什么是積極的家庭氛圍呢?比如,家庭成員關系和諧,遇到問題可以共同面對而不是相互指責;可以相互開玩笑調(diào)侃,不會因為一句話不小心說錯就造成矛盾和誤會;家庭環(huán)境溫暖愉悅等等。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的孩子,他的情緒大部分時間是比較愉快的,遇到問題時情緒也會相對穩(wěn)定,能夠積極面對,相信生活是有希望的。
情緒虐待與忽略。在一些家庭里,夫妻雙方本身情緒就不成熟,像個孩子一樣,動不動就鬧矛盾,這樣的父母也很難做到給孩子情緒上的照顧。反而是孩子像小大人一樣,勸和父母,維護家庭和諧。但是父母和孩子都很難意識到這種角色的倒錯,那么孩子從小在這樣的家庭中,可能就會活得很累。即便父母提供了優(yōu)厚的物質(zhì)條件,孩子情感部分的需求仍然是一直缺失的,甚至枯竭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敏感期。兒童階段的孩子,對父母的愛非常敏感。如果能夠得到父母充分的愛,他們就會很好地度過這個階段,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信任感,相反如果常常被父母忽視,甚至合理的情感需求常常被拒絕,孩子就會很容易感到不安與不信任。
抑郁的父母。孩子的很多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最初都是來自對家庭成員的學習和模仿。抑郁的父母看待世界也是消極、悲觀的,孩子就學到了這些消極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有的家族中有抑郁或自殺的親人,孩子也會受到影響,把自殺當做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面對經(jīng)常情緒不好的父母,孩子可能還會自己把這個責任承擔起來,或把爸爸或媽媽的抑郁看作是自己做得不夠好。當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努力并不能改變父母的狀況,他可能就會覺得自己是很無力的,很絕望的,因為他沒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支招:讓家庭真正成為愛的港灣
溝通時多傾聽。“自己的孩子,他心里想什么我還不清楚。”“那么小的孩子,能有什么大事呀!”如果家長帶著這樣的誤區(qū)和孩子溝通,就很難真正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家長要保持一種好奇心,多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即使孩子表達的觀點父母并不認同,也可以先聽孩子說完,不要著急否認和打斷。多問問孩子:“你為什么會這么想呢?”或者說:“你這么想一定有你的理由,是什么呀?”孩子感受到安全與接納之后,才會把內(nèi)心深處的秘密、擔憂、恐懼告訴家長,這樣家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關注孩子的溝通信號。孩子在遇到困難,或想要自殺之前,大多會嘗試性和家長溝通,家長要對這類問題保持警覺,用傾聽和理解的方式進行追問。比如因童年性侵犯而自殺的臺灣作家林奕含,在她的小說《房思琪的失戀樂園》中有這樣一段:
房思琪在飯桌上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
而媽媽卻很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
那個時候思琪才明白,在性教育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父母將永遠缺席。
父母多用一些心在孩子身上,發(fā)現(xiàn)孩子討論一些敏感話題的時候,要多問一問孩子,能避免掉很多的悲劇。
用共情回應孩子的情感。抑郁的孩子表達情緒多以負面情緒為主,父母一定要首先與孩子共情,也就是試著先拋開事情的對錯,多去體會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回應的時候,父母可以直接說出孩子的感受。而指責、喋喋不休的說教,孩子會瞬間關上心門。家長若用共情,關注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感覺得到了理解,心理一下子就很溫暖,覺得家長可以接納他的感受。這樣,孩子也會更愿意和家長交流自己的真實想法。
設置家庭愉快時光。抑郁不會騷擾愉快家庭長大的孩子。每天抽出15分鐘,作為家庭愉快時光、放下手機,放下工作,陪孩子聊聊學習之外的事情,千萬不要什么事都扯到學習上。比如講講故事、下下棋、聊聊有趣的見聞、來個枕頭大戰(zhàn)、一起跑步等等,都是增進親子關系,融洽家庭氛圍的好方法,孩子會在這種玩鬧放松的過程中,學到了如何積極地面對生活,學會了自己快樂的方法。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說過:“孩子就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你所講的話,也吸收你講話的方式。所以幫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獲得拒絕悲觀的技能。”所以,建議家長在進家門前,先拍拍自己的身體,就像抖落掉一天的負面情緒一樣,讓笑臉進家門。面對家庭中的矛盾,如果父母能夠互相體諒,停止相互指責,家庭的氛圍也會變得溫暖舒適。
修復夫妻關系,不讓孩子做替罪羊。父母之間有矛盾沖突的時候,不要把孩子拉入“戰(zhàn)爭”。比如夫妻吵架后,不要讓孩子去傳話,表達一些影響家庭和諧的負面態(tài)度,比如說:“你看你爸有沒有一點良心,做了什么什么樣的事情。你去告訴他,如果這件事不解決,我們就離婚。”這樣的任務,會把孩子置于非常矛盾和痛苦的位置。而是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吵架了,但那是我們之間的事情,你不用擔心,爸爸媽媽是成年人,我們會處理好的。”
抑郁的父母要給孩子設置安全界限。父母抑郁的時候,很難照顧好孩子的情緒,但是可以把自己的情緒和孩子的責任做一個區(qū)隔,就像森林的防火帶。比如告訴孩子說:“爸爸/媽媽現(xiàn)在情緒不好,是因為爸爸/媽媽自己有困難要處理。這個跟你沒有關系,不是你的責任。即使我們有情緒不好的時候,也是一樣很愛你的。”類似這樣的話,就是給孩子設置了安全界限,會對孩子非常有幫助,可以讓孩子心安,并且讓孩子能夠允許父母的壞情緒,不會因為父母狀態(tài)不好而感到不安和自責。
都說家是愛的港灣,但糟糕的家庭也會成為扼殺希望的搖籃,并不是這樣的家庭沒有愛,而是家庭里的人不懂怎樣去愛。作為父母,一定要提高對孩子情緒狀況的敏銳覺察。抑郁不是錯誤,更不是脆弱,每一個抑郁的孩子都更需要被理解,被關注,被溫柔以待。
(作者單位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兒童發(fā)展與家庭教育研究院科研中心主任)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孩子 父母 情緒 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