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阿右旗:易地扶貧搬遷圓了他們的“幸福夢”
本報記者 劉宏章 實習生 李化冬
初秋,記者走進阿右旗曼德拉蘇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只見一排排新房分布整齊、錯落有致。易地搬遷脫貧戶潘多才就住在該安置點。潘多才原本是曼德拉蘇木呼德呼都格嘎查的貧困戶,2016年底,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僅僅花了1萬元就住進了80平方米的安置房,新房寬敞明亮,水電路通訊都很完備。此后,潘多才夫婦通過政府聯系,到附近的嘎查駝產業基地干起了飼養員工作,夫婦倆每人每月工資達3600元。
“政府給分配了安置房,我和老伴都就業了,現在享受公益林獎補政策,再加上和老伴在嘎查的駝產業基地上打工,一年的收入加起來有14萬元左右,相比原來放牧翻了好幾番。”潘多才心滿意足地說。據了解,曼德拉蘇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共安置曼德拉蘇木建檔立卡貧困戶23戶56人,目前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像潘多才這樣的搬遷安置貧困戶全部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阿右旗在推進精準脫貧攻堅工作過程中,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點工作來抓,立足旗情實際,將貧困戶“挪窮窩、拔窮根”作為落腳點,在巴丹吉林鎮、阿拉騰敖包鎮、曼德拉蘇木和塔木素布拉格蘇木共建設4個安置點,并通過對易地扶貧搬遷戶精準幫扶和培育特色產業,不斷推進脫貧攻堅成效鞏固提升,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問題,讓全部搬遷戶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幸福夢”。
在巴丹吉林鎮一家蒙古族服飾裁縫店里,搬遷脫貧戶蘇龍格正在精心縫制客戶訂制的蒙古袍。蘇龍格是巴丹吉林鎮阿日毛道嘎查牧民,過去她帶著女兒四處打工,收入微薄、生活窘迫。2015年她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在巴丹吉林鎮有了一套50平方米的安置房。幫扶單位還為她報名參加縫紉專業技能培訓,幫著購買縫紉設備,開了一家蒙古族服飾縫紉店。她給店起名叫“蘇登高衣樂”蒙古服飾縫紉店,“蘇登高衣樂”在蒙古語中意思是“美麗的女人”,自從開店以來,蘇龍格開始用手中的針線編織著自己的美麗而幸福的人生。
“以前打工時租著別人的房子,收入也不穩定,自從享受到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后,不僅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居,政府還幫助開了裁縫店,現在店里的生意特別好,一年純收入5到6萬元,現在的幸福生活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蘇龍格樂呵呵地說。
在阿拉騰敖包鎮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住在安置點的查干努如嘎查搬遷脫貧戶趙登榮的生活過得特別充實,每天早早起床喂完圈養的幾十只羊就到農田里忙農活。“退牧以后全家人響應扶貧搬遷政策來到安置點,住上帶水電暖,冬暖夏涼的新房子。現一家三代8口人都享受公益林獎補政策。我還有醫保和養老金,有嘎查的產業分紅,而且還種著50余畝地,養著50幾只羊,年收入少說有十四五萬,我能過上今天的好生活都是靠黨和政府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趙登榮說。
阿右旗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中,通過向旅游環線靠攏、向產業發展帶靠攏、向蘇木集中區靠攏、向中心村靠攏的選址布局,不僅改善了貧困群眾人居條件,也為今后的生活提供產業支撐。據悉,阿右旗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于2017年7月完工,總投資2323萬元,涉及全旗7個蘇木鎮39個嘎查村,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239戶460人,同步搬遷99戶268人。建設的4個安置點集中安置184戶400人,分散安置55戶60人。所有搬遷戶全部納入醫保、社保范圍,納入社區統一管理,享受生態補償政策。搬遷戶實現就近就醫、就近入學,有勞動力家庭有產業,就業穩定,無勞動家庭有入股分紅,收入有保障。搬遷戶人均收入逐年提高,2019年人均純收入較搬遷前增加15050元。
“下一步,我們要聚焦旅游、駝產業等特色產業,繼續引導搬遷戶積極發展特色產業,不斷增強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鞏固提升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讓搬遷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富裕、越來越幸福!”阿右旗發改委工作人員許波說。
關鍵詞:易地扶貧搬遷圓了他們的“幸福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