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教育·資訊 教育·聲音 教育·實踐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長·導航

首頁>教育>成長·導航

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

2020年09月16日 09:19 | 作者:申子姣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在兒童發展的早期,父母對孩子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力的提升,孩子會越來越多地走出家庭,花更多的時間與同齡人在一起,逐步建立起更加緊密的關系。同伴對孩子的影響,甚至會慢慢地超過父母。同伴交往也就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課。

良好的同伴關系會給孩子帶來一系列的好處:研究表明,同伴關系良好的孩子,從同伴那里感受到更多的接納和認可,安全感、自我價值感、幸福感都更強。孩子在班級中越是受歡迎,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也越容易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而且年級越高這種影響越明顯。同伴交往的過程也會帶給孩子一系列學習成長的機會,是幫助孩子完成社會化的過程。在與父母或老師的關系中,有著明顯的等級區分,孩子也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和保護,但在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孩子能夠以一種更平等的身份,充分地體驗與人聯結帶來的快樂,透過別人的反饋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進一步學會與人合作,促進社交能力的發展和人格的成長。

但同伴交往的過程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孩子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有的孩子天生就更喜歡獨處,會錯過很多與人交流的機會;有的孩子屬于慢熱型,雖然希望交到更多的朋友,卻總覺得力不從心;有的孩子可能只有一兩個親密的朋友,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就會陷入孤單;有的孩子不擅長處理矛盾,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還有一些孩子不僅沒辦法得到同伴的支持,還常常被欺負,被孤立……這些被同伴所排斥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社交失調、焦慮、抑郁、孤獨等負面的情緒,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更容易出現問題和偏差。

所以,家長有必要學習幫助孩子提升社交技能的方法,讓孩子能夠順利地交到朋友,維持好積極的友誼關系,同時具備解決沖突,免遭受同伴侵害的能力。

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友誼觀。要讓孩子對伙伴關系有足夠的重視,把同伴交往作為一項重要的“人生課題”來看待,積極地投入到同伴交往的活動中去。同時讓孩子認識到,友情的關系是非常多元的,就像石子投入水中引起的漣漪一樣,存在一個差序格局,有遠近親疏的差異,也有不同的朋友類別。

家長要教會孩子必要的社交禮儀。

很多不被喜歡的“熊孩子”,在基本社交禮儀方面就沒能過關。家長要清晰地告訴孩子應遵從的基本禮儀,例如人際交往中應注重儀表,面帶微笑,用尊重和平等的態度對待同伴,主動向他人介紹自己,多使用禮貌用語,有互惠和妥協的意識,真誠而講信用,犯了錯誤要主動道歉等。達到這些基本的要求,非常有助于增加好感度。

家長要教給孩子必要的社交技巧。

如果遵守社交禮儀是起點,掌握必要的社交技巧就是錦上添花的過程了。過于強勢或過于退縮的孩子都很難建立或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主動對他人表示好奇,積極回應對方的問候,邀請對方共同參與討論,提供真誠有效的建議,在群體中主動承擔角色或任務等,都會有助于孩子結交新的朋友。在應對沖突方面,家長也有必要提前跟孩子演練解決沖突的方法。采用沖突處理四步法也許會很有幫助:1.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2.傾聽和理解朋友的感受;3.提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4.維護自己的底線的同時,通過妥協與讓步達成共識。

適時為孩子提供適度的支持。家長要根據孩子所處的年齡階段,適時適度地對孩子提供支持。對于小一些的孩子,在關系建立的初期,可以通過邀請小朋友到自己家里玩,或者與小朋友的家庭相約一起到某個適當的活動場所等方法,主動幫孩子創建同伴交往的機會,手把手帶著孩子建立關系。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要給到孩子越來越多的信任,除了緊急危險的情況外,要以鼓勵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為主,讓孩子有機會在沖突中培養抗挫折能力,在懸而未決的過程中提升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價值感。當然,當孩子做出了各種嘗試,仍無法自行處理,前來向家長求助時,要在傾聽孩子想法的基礎上,耐心而積極地回應,提供解決方案。

以上都是家長朋友可以教導孩子為獲得良好的同伴關系所做的工作,但實際上,孩子真正會遇到的挑戰可能還是會出乎我們的意料。當孩子的表現不能夠讓家長滿意時,是最考驗家長的時候。有一些家長非常生氣,覺得孩子不爭氣,啥也教不會!有的家長會開始著急,到處向別人求助;有的家長是行動派,會直接上手去修理孩子或者擺平問題。但其實,家長應對孩子的表現與自己期待上的差距的方式,正是身體力行地示范交往能力的時機!在這里也給家長朋友一些提醒:

不要輕易給你的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簽。常說自己的孩子很“笨”,很“內向”,很“害羞”,很“不擅交往”,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越來越退縮,讓這些標簽貼得更緊,形成惡性循環。相反,耐心地結合具體的社交場景,詢問孩子當時的感受和想法,幫助孩子找到真正的癥結所在,才是正確的方法。

當孩子闖了禍或沒能解決問題時,家長要首先保持情緒穩定。當家長自己的情緒過于激烈時,不太適合與孩子溝通。如果在沖突現場,可以第一時間阻止傷害性的行為發生。如果家長不在現場,可以在心中默念“孩子當時這樣做,一定有孩子的道理,這是一個幫助孩子學習的機會”來幫助自己保持冷靜。冷靜之后也一定不要急于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先帶著好奇心,去詢問和反饋孩子的感受,比如“你能說說當時你是怎么想的嗎?”“你當時特別生氣,覺得被挑戰了,所以要給他點顏色看看”,讓孩子先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納,才能為聽到事件的全貌打下基礎。之后邀請孩子講一講事情的來龍去脈,孩子講解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只重復孩子說的話,不要給出任何的評判,否則談話很可能無法順利進去下去。當獲得事件的發展過程信息后,就可以幫孩子一起尋找核心的矛盾點,并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了。切記,只有當孩子先得到了理解和尊重之后,家長提供的解決方案才能真正被聽進去,否則孩子可能只是表面應和,實際根本不買賬,還有可能進一步叛逆行事。

反思自己在類似情境中的行為方式。看看自己是不是不經意間給孩子做出了負面的示范。如果自身存在不足,要從自己做起,與孩子共同改正。如果孩子的行為確實不符合家長要求也不符合社會規范,比如只是為了獲得同伴的認可就要追隨他們去做壞事,家長也要堅定地對孩子的行為做出約束,比如限制出門時間,限制與不良同伴的接觸,要求孩子為錯誤行為做出補償,避免再次犯錯。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心理咨詢與服務中心專職心理教師)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孩子 同伴 家長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Av不卡在线播放 | 精品在线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品 | 视频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 |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十精品 中文字幕视频综合网 | 久久99精品麻豆国产 |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