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40年特區深圳再出發,培育新動能,提升新勢能
——訪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
“廣東、深圳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面臨的資源要素約束更緊,受到來自國際的技術、人才等領域競爭壓力更大,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根本出路。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率先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在接受人民政協報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表示,邁向“十四五”,深圳要繼續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把高質量落實到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
據吳以環介紹,深圳市2020年前三季度GDP增長2.6%,領跑一線城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正增長;PCT(專利合作協定)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6年居全國首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過1.7萬家、居全國第二,成長出華為、騰訊、大疆等一大批世界級創新企業,初步構建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展望“十四五”時期深圳各項事業發展,結合本職工作,吳以環談了幾點建議。
首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新動能,提升新勢能,打好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攻堅戰,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率先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一是以主陣地作為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力度,構建“兩城一區”三大戰略創新平臺,加快建設鵬城實驗室,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二是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開展國際人才管理綜合改革,營造國際一流人才發展環境,建設開放包容的國際人才高地。三是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開展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技術攻關,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實施“鏈長制”、做好“鏈式”服務,重塑高品質產業發展空間。四是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建設世界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地、生物醫藥強市,提升高端裝備和新材料等基礎產業競爭力,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發展數字經濟。五是建設全球服務經濟中心城市,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提升總部經濟發展能級,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推動生活性服務業高品質多樣化發展。
第二,推動社會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一是打造健康深圳。構建國際一流的整合型優質醫療服務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機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二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打贏基礎教育學位保障攻堅戰和民辦教育全面提質攻堅戰,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發展職業教育。三是全面提升就業、住房和社會保障水平。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穩步提高居民收入,完善公共住房體系,建成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讓市民生活更幸福、城市未來更美好。
第三,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一是全面推進城市精神文明建設。二是健全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三是構建彰顯城市特色的文化品牌體系。四是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建設獨具魅力的人文都市。
第四,推動生態高質量發展。一是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綠色領軍企業,促進綠色產業規模化集聚性發展,建立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打造全球可持續金融中心。二是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三是強化環境治理和保護。四是加強國土生態本底建設。
編輯:秦云
關鍵詞:40年 特區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