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新基建與傳統基建融合要請科技做“翻譯”
新基建與傳統基建融合發展,不僅能給國際工程管理帶來新機遇,更將助力中國從基建大國快速邁入基建強國之列。融合過程中,如何才能讓這一系列的“新”充分賦能“傳統”?有哪些坎兒需要邁過?在第11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上,我們尋找著答案。
“在紛繁復雜的外部環境下,中國提出的‘新基建’讓我們看到,技術創新平衡和重點正在從西方逐漸轉移到東方。‘新基建’不僅能有助于幫助中國應對新型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穩定經濟增長和短期就業,同時也能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沃爾沃建筑設備亞洲銷售大區總裁TomasKuta這樣說。
TomasKuta同時表示,以5G為例,據中國信息通信技術研究院估計,中國在5G上的總投資額將在2025年達到1.2萬億元,預計將撬動產業鏈上下約3.5萬億元的投資。在5G領域,歐洲和美國已經有了初期的安裝和配置,“但我想說中國一定會領先全球的,因為中國在5G市場的組織架構與歐洲相比更為優化,這對于我們建筑行業參與者來說是個巨大的激勵和巨大的機會,我們會參與到5G設施制造、安裝、配置過程中。”
在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副會長王禾看來,當前,高新科技深度融入基礎設施的開發、建設、融資和運營全生命周期,以信息和數字基礎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突破了傳統基建在實體上的有形限制,在與傳統基建融合發展過程中不僅激發出更大的投資需求和增長動力,更成為支撐傳統基建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改造,以及上下游產業鏈聯動發展的新路徑和新手段。
“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走深走實,我們發揮中國中鐵全產業鏈優勢,與中國技術、中國標準、中國方案助力東道國改善民生,發展經濟,也收獲了自身的發展。但近年來國際工程承包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特別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背景下,國際政治經濟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加劇,行內企業面臨多重困難和挑戰,對外承包工程行業已進入由規模擴張拉動轉向質量效益驅動的轉型升級期。”中鐵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方曉乾說,商務部等多個部委專門發布的《關于促進對外承包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行業企業堅持創新引領,探尋新的增長動能和發展路徑。特別是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為主的新基建大幕正在逐步拉開。
“我們看到全球加快了科技發展,推動全球的產業轉型升級,在這次抗疫過程中很多企業通過5G、AI、人工智能、云計算維持企業運轉,快速復工復產。中國在去年5月發放了5G牌照,無論是網絡建設終端普及還是行業,中國都走在了全球前列。在短短一年半時間里中國已經部署了70萬個5G基站,這些數據是其他所有國家總和的兩倍還要多,預計到今年底時中國5G基站將到80萬個。網絡建設上,中國歷來采用適度超前的方案,中國網絡經受住了疫情防控期間高負荷的考驗。中國有句老話叫要想富先修路,5G云計算這些‘新基建’實際上就是數字經濟的路。我們希望中興通訊能成為數據經濟時代的筑路者。”談及此,中興通訊高級副總裁劉健這樣表示。
在推進新基建與傳統基建融合過程中,市場主體又遇到了哪些問題?
對此,方曉乾表示,新基建是新的,大家都沒有成功經驗和案例,需要在推動過程中不斷探索。有時摸著石頭也不一定能過河,要先了解新基建能釋放哪些功能,明確目標,同時考慮如何在基建領域整合力量、打配合戰。
中地海外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紀為民對此表示,新基建在推進過程中的難點之一,是企業自身有沒有對未來的前瞻性,有沒有勇氣舍掉一部分已有的傳統優勢利潤。同時,要聚焦合作方的真實需求,而不是按照供給者的意愿去給人家做。
編輯:秦云
關鍵詞:新基建 傳統基建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