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教育·資訊 教育·聲音 教育·實踐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長·導航

首頁>教育>成長·導航

不要浪費了教育契機

2020年12月16日 14:27  |  作者:趙忠心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孩子不會干的時候搶著干

我們常常聽到有家長這樣責怪上小學的孩子:“小時候,不能干的事你爭著搶著干,不讓干還不行,又哭又鬧;現在你長大了,能干了,反倒什么都不干了。你是越大越退步!”

家長所批評的這種現象的確是普遍存在。這究竟是怪孩子呢,還是怪家長呢?

孩子小時候,對周圍的一切都感興趣,見到別人干什么就想學什么。該家長幫助料理的事情,孩子也要學著干。

比如,幼兒剛學吃飯的時候,孩子要自己端著碗吃,家長怕灑孩子一身,便奪過孩子手里的碗,一口一口地喂;孩子會走了,看到家長擦地板,也要學著家長樣子,像模像樣地擦地板,結果是跟涂鴉似的,越擦越臟,家長立刻從孩子手里奪過墩布,邊擦邊數落孩子“添亂”;上幼兒園了,早晨起來,孩子要自己動手系鞋帶、扣紐扣,家長嫌孩子慢,就強制替孩子系鞋帶、扣紐扣;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臉、洗腳,家長怕洗不干凈,弄一身水,就替孩子洗……盡管他們還不大會干,干起來很吃力,可也非要爭著、搶著干,不愿意讓家長幫忙或代勞。家長不讓他干,孩子就哭鼻子、慪氣。

小孩子把搶著干的事都當成“游戲”來做

小孩子爭著、搶著干力不能及的事,這并不是說小孩子天生地就熱愛勞動,具有生活自理的意識。孩子這個時候,還沒有把勞動看成是“勞動”,而看成是一種有趣的游戲。他們看大人干了這個又干那個,心想:這些事大人們都自己做,都不停地做,那一定是很有意思的事,出于喜歡親身體驗、好模仿的天性,才爭著、搶著要自己做。

就在孩子這“想干又不大會干”的時候,正是家長進行勞動教育的極好時機。家長本應該抓住這不可多得“教育機會”,因勢利導。然而,遺憾的是,許多家長由于不懂得兒童的心理特征,主觀地認為孩子爭著、搶著干自己的事是“逞能”,是給家長“添亂”。結果,常常錯過了稍縱即逝的大好“教育時機”。

早晨起來,家長要急著送孩子上幼兒園再趕去上班,時間十分緊迫,必須要爭分奪秒;可孩子硬要自己穿鞋系鞋帶、扣紐扣,笨手笨腳,翻過來倒過去,總也整不好。眼看著那寶貴的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再不出發,就要遲到了,也是真讓人心里起急。晚上,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臉、洗腳,洗不干凈,家長還得重洗,衣服弄濕了,水灑得滿地都是……讓他們自己干,家長不但不省事,還要受累,于是很多家長常常選擇了替孩子干。

家長“包辦代替”,眼下倒是省事了,可剝奪了孩子實踐的機會,久而久之,他們習慣了被照顧。

家長圖省事,卻錯失教育的大好機會

有的家長雖不想包辦代替,但當孩子興致勃勃地要學著干一點兒事時,卻是求全責備,橫挑鼻子豎挑眼,說孩子“這做得不對”,“那也做得不好”,要不就是責怪說“動作太慢”“你真笨”“瞎摻和”“幫倒忙”等,數落個沒完。小孩子學做事、干活,一下子就做得圓滿,干得漂亮,不出什么差錯,不付出點什么代價,那是不可能的。

孩子學習文化知識、繪畫、書法、鋼琴等,家長要操心,要交學費;同樣,孩子學習做事、干活兒,同樣也需要操心,交“學費”,家長不能在這方面舍不得付出。

家長不要操之過急,求全責備。總是挑毛病,吹毛求疵,孩子還會有興趣干嗎?因此,孩子能干活兒了反倒不干,這不能怪孩子,應該怪家長,是家長剝奪了孩子學習和體驗的機會。

孩子小時候“想干”,是一種欲望、一種興趣。不管他干得好還是干不好,只要沒有危險,干就比不干好,哪怕讓孩子當成一種游戲玩,給孩子一些親身實踐體驗的機會,也是有益處的。家長應當對孩子這種積極性,通過肯定、鼓勵、表揚給以強化;孩子從中會獲得滿足,得到激勵,就會越來越愛干。孩子“不大會干”,干的時候有困難,正好需要給他實踐的機會和具體的幫助指導;孩子在家長的指導下和親身實踐中,學會了做事情,提高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增強了自信心,越干越熟練,形成了習慣,會欲罷不能。

自理意識和自理能力都是在實踐中培養的

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說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就自然而然地具備了。實踐出真知,獨立的意識和能力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逐步形成。家長不讓他們去做,不讓他們去親身實踐,即或是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已經具備了形成獨立意識和掌握獨立生活的能力的條件和可能性,那么,這種可能性也不會變成現實。

我們成年人都有這樣的切身體會:不論是多么簡單的事,如果不去親自做,就總也學不會,掌握不了;不論多么簡單的問題,不經過自己實際處理,就總也不會處理。有如陸游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家長剝奪了孩子實踐、鍛煉的機會,使他們有腿不能走,有手不能動,有腦不能想,有事不能做,有問題不能自己處理。這樣,他們就永遠什么也學不會。像這樣的孩子,在家長還能生活、生存,將來一旦進入社會,離開了父母、家長,就會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決不會跳躍”,難以自立,更難以在事業上有所作為。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應當在日常生活之中,結合孩子的生活實際,隨時隨地地進行。平時不培養,不訓練,要孩子一做就做好,一干就干成,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長要有耐心,循循善誘,具體指導。

通過鼓勵,可以使孩子逐步形成自理意識;通過孩子親身實踐和家長的具體幫助指導,可以逐步形成自理能力。這樣,孩子既“愿意”干了,也“會”干了,慢慢就形成習慣了。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學會原副會長)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孩子 家長 生活 教育 意識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性爱在线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欧洲日韩在线电影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在线精品国产制服丝袜 | 色爱综合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