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宏觀
把制造強國建設 擺在“十四五”發展突出位置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這是工業領域今年和“十四五”時期的中心任務。為切實落實好中央決策,提4點建議。
第一,堅持底線思維,完善政策策略,堅決將制造強國戰略落地落實。制造業增加值占我國GDP比重,在多年連續下降至2016年的29.0%后,2017年、2018年回升至29.3%、29.4%,2019年又降至27.2%。目前,中美博弈情勢與3年前發生重大變化,我們不能抱有幻想,應當理直氣壯應對。建議盡快調整我方策略,旗幟鮮明推進制造強國建設,按照中央部署,盡快出臺《制造強國建設中長期規劃》,發揮我組織動員實施國家重大戰略的制度優勢,努力完成2025年進入全球制造強國第二陣營的目標。
第二,著力提升制造業創新能力,大力推進新技術新產業發展。
一是要不斷完善我國制造業創新體系,持續實施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推動形成以關鍵技術為引領、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二是加快數字經濟和智能制造發展,促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和5G+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大幅提高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三是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加快發展無人駕駛汽車、先進工業機器人、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5G、新材料、生物技術、量子計算與通信等前沿技術與產品,不斷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第三,大力提升制造業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十四五”要系統研究建立產業救濟機制和相關政策保障,針對疫情后引發的全球產業鏈調整動向,采取措施延緩和阻滯重要產業鏈過快或整體向外轉移,加快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向中高端提升。
第四,積極推進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一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擴大制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二要規范化解產能過剩,對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新領域盲目投資、地方政府以土地礦產資源低價配置招商引資造成許多“爛尾工程”和資源浪費等問題,進行規范和整治;三要推進制造業優質、高效、綠色協調發展,持續實施重大技術改造提升工程,大幅度提高制造業生產效率,持續推進綠色制造,培育發展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著名品牌和產業集群。
(作者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副部長)
編輯:秦云
關鍵詞:制造強國 十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