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法治>法律服務
不用打官司 也能解糾紛
浙江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訴源治理”,最大限度在訴訟程序前防范化解矛盾糾紛
在浙江安吉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農民工正在領取被拖欠的工資。
夏鵬飛攝
浙江長興縣市民在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工作人員指導下掃描“長興解紛碼”。
許斌華攝
工作人員(右一)在浙江杭州臨安區龍崗鎮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調解村民糾紛。
新華社發
今年69歲的宣永富,是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楓源村村民。前不久,鄰居蓋圍墻占了他家的宅基地,氣得他舉起榔頭準備砸掉圍墻。村干部上前攔住了他,把他和鄰居請到了村調解中心。“干部幫我們調解矛盾,擺事實、講道理,我們心服口服。”宣永富由衷地說。最終雙方握手言和。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矛盾糾紛步入司法訴訟渠道解決,導致訴訟案件量不斷攀升。浙江省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半個多世紀前,浙江諸暨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2019年以來,浙江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 大力推進“訴源治理”,最大限度在訴訟程序前防范化解矛盾糾紛。2019年,浙江全省法院新收各類案件168.6萬件,同比下降4.6%;2020年,全省收案數同比下降7.2%。
源頭“治未病”
從“事后解”到“事前防”轉變
“訴源治理就是對訴訟的源頭治理,即通過多種治理手段,預防潛在糾紛、化解已有矛盾、減少進入訴訟環節案件數量或有效分流訴訟中的案件。” 浙江省委政法委相關負責同志說,訴源治理的關鍵在于源頭“治未病”,將治理環節向前端延伸,把預防矛盾糾紛體現在社會治理、重大決策、預警預測等各個方面,從根源上有效減少矛盾糾紛產生。
存在“民轉刑”風險隱患的糾紛類警情,在接處警完成后如何進一步跟進化解,一直以來都是困擾公安機關的難題。矛盾糾紛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化解,很可能滋生更大的風險隱患。
前不久,浙江金華市婺城區羅店派出所接到報警稱:村民胡某建房施工,將其房子墻角正對同村村民陳某家大門,陳某不滿,怒將施工的鏟車和挖車玻璃砸碎,阻撓胡某繼續施工,因此產生矛盾糾紛,現場陳某、胡某和兩名施工人員爭吵不斷。
由于涉事人員較多,經現場調解成效并不明顯,如果簡單了事,存在“民轉刑”的風險,民警王獻堂決定將四人帶回派出所,做進一步調解工作。同時,羅店派出所指揮室迅速整理該起糾紛情況,通過“一警情三推送”平臺推送至羅店鎮綜治平臺、行政執法部門和鹿田村村級組織。在派出所調解室,民警從農村建房實際發出,結合所涉及的法律法規,耐心勸導開解。羅店鎮行政執法部門共同參與此次矛盾化解工作。經過2個小時的調解,涉事四人初步達成和解協議。
金華“一警情三推送”平臺,正是浙江省通過“訴源治理”實現從“事后解”到“事前防”轉變的一個縮影。
浙江各級法院構建“調解優先、訴訟斷后”的遞進式矛盾糾紛分層過濾體系,將訴訟服務融入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體系之中,把“訴訟治理”置于黨委政府大治理格局之中,強化訴訟前端、中端和末端等環節的治理,形成“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系統完整的工作閉環。
2019年,浙江省修訂完善《浙江省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實施辦法》,推動重大公共政策、重大管理措施、重大改革舉措、重大工程項目、重大群體性活動等重大事項應評盡評,確保各地黨委政府在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時都認真研究分析可能引發的矛盾和問題,把問題和應對措施想在前面,確保矛盾風險防范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實施。
一站式化解
從“多頭跑”到“最多跑一地”
走進金華市蘭溪市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寬敞明亮的大廳里,迎面就是綜合服務受理窗口。就像醫院的前臺問診分診一樣,來這里辦事的群眾提出訴求,窗口工作人員根據協同系統將其引導至相應窗口,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糾紛調解等多種服務。
“你們對調解結論認同嗎?”調解員黃小平的聲音回蕩在調解室里。“認同。”回答的聲音來自黃小平對面的一個大屏幕,從屏幕下方的兩個小窗口可以看出,遠在上海的原告和本地的被告都在自己的車里,通過手機平臺就完成了調解。
調解成功后,對面辦公室的法官隨即對該案進行了司法確認,一起異地債務糾紛圓滿解決。發生在蘭溪市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的這一幕,早已成為浙江全省99個縣(市、區)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的日常。
浙江省通過將縣級人民來訪接待中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訴訟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等,成建制入駐99個縣級(含開發區)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吸收法律咨詢、心理服務、行業性專業調委會、公共管理等相關部門(組織)力量進駐,推動“多中心”集成為“一中心”。在中心就可“一站式”受理群眾矛盾訴求,通過“閉環式”流程處置,讓群眾解決煩心事從“多頭跑”到“最多跑一地”。
前不久,杭州一家鞋業公司因經營不善停產,無力支付77名職工40余萬元工資,職工多次到鎮政府上訪。余杭區法院“微法庭”工作辦公室接到鎮政府提出的化解矛盾請求后,依托“移動微法院”、在線矛盾糾紛化解平臺開展群體性糾紛就地化解,引導特邀調解員促成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指導職工在線申請司法確認,成功把糾紛化解在源頭。
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目前有在線咨詢、在線評估、在線仲裁、在線調解、在線訴訟等五大功能。依托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當事人不僅能選自己信得過的調解員,不用跑法院,在線視頻就能接受調解,實現糾紛調解便捷、高效、低成本……通過創新推進“互聯網+”調解,浙江大力推行“線上調”“掌上辦”,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的遠程調解服務。截至目前,浙江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共進駐調解員4.17萬名、調解機構5320個,在線成功調解91.17萬余件。
非訴也解紛
從單一手段向社會化、專業化調解轉變
“知識產權類糾紛十分專業,調解是不是不太可行?是不是必須通過訴訟才能解決?”一起知識產權糾紛,一度讓杭州市民周先生十分困擾。
原來,周先生曾獲得兩個外觀設計專利。其后,周先生發現義烏某公司擅自批發銷售涉案侵權產品,便訴至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要求停止侵權并賠償損失10萬元。鑒于周先生和義烏某公司身處兩地,法院建議雙方通過杭州知識產權·國際商事調解云平臺進行調解解決。調解員通過平臺的各項在線服務功能,充分進行類案比較闡釋,溝通雙方意見。經過線上調解,雙方最終達成了調解協議——公司停止侵權,向周某賠償專利費6萬元。調解協議簽訂后,公司在調解協議約定的時間內履行了協議。
2020年6月,杭州知識產權·國際商事調解云平臺上線,該平臺聚合了中國貿促會/中國國際商會杭州調解中心、浙江(杭州)知識產權訴調中心等9家知識產權領域的專業調解機構,近60家律師事務所調解工作室入駐,來自高校、研究機構等機構的1600余位調解員在平臺上向公眾提供專業服務。依托平臺的統一管理、統一分配、統一指導,群眾和企業可以獲得“一站式”網上調解服務,當事人、代理人、調解員一次不用跑,即可省時、高效地實現異地、異國在線調解,個案調解短則用時1天。
“即便是像知識產權這樣極具專業性的案事件,訴訟也并不一定是解決矛盾糾紛的唯一渠道。” 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朗長華說,通過更廣泛地吸納多元化、專業性的社會力量參與調解,實現了化解矛盾糾紛從“單一化”訴訟向“社會化”“專業化”調解的轉變。
杭州知識產權·國際商事調解云平臺是浙江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多元參與訴源治理的生動寫照。
在推動訴源治理的過程中,浙江不斷織密調解網絡、加強隊伍建設、完善調解機制,將更多社會組織和人員吸納進來,讓人民調解這一“東方之花”開遍浙江大地:寧波市積極選聘一批退休政法干警擔任調解員;湖州市堅持全民參與,已有93個特色品牌調解工作室入駐中心;紹興市越城區調配102名律師輪駐中心,推動優質律師資源參與調解……
“在判決和調解之余,我們需要更多關注案件最后的履行,這關系到人民群眾對司法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鎮海法院院長張軍斌介紹,鎮海法院建立自動履行正向激勵機制,對自動履行法院裁判的當事人出具自動履行證明書,對同時在全國法院都沒有被執行案件的當事人,納入誠信履行名單,并推送至一些信用平臺及各商業銀行,“案件調解后,法官應該當起‘驗收員’驗收履行成果,確保當事人權益及時實現,這也是訴源治理的應有之義”。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調解 糾紛 矛盾 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