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成長·導航
直面離別,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
馬喆
短暫的分離,生死的訣別,看似人生必經之事,又有多少人知道如何面對?更不用說泰然處之。記得作家畢淑敏在《世界如錦心如梭》中提到,在加德滿巴格馬蒂河邊,有一處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帕斯帕提納神廟,也叫“燒尸廟”。當地的孩子四五歲就見識露天火葬了。孩子們在火葬臺周圍嬉鬧游戲。死亡,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習慣了。正因如此,那里的人對生命有著更為透徹的理解。是呀,“既然死亡在所難免,那么這種安然的態度,無疑更讓人幸福。”畢淑敏如是說。
這份對生命的“透徹的理解”“安然”“幸福”從何而來?是冷血,是淡漠嗎?當然不是,是內心強大而映射出的釋然與豁達。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理解、面對離別,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
陳述離別事實——讓孩子學會分析判斷
這些情景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家中若有長者離世,追悼會、遺體告別是很少帶孩子參加的;家人若生了重病(即使是父母),盡可能不告訴孩子,甚至以出差為幌子向孩子隱瞞真相;為了避免孩子的哭鬧糾纏,媽媽們常說“你乖乖地在家等著,媽媽去給你買糖去”便溜之大吉……細細想來,這些所謂“善意的謊言”與“過度的保護”如同一道道屏障,隔離了悲傷,也屏蔽了孩子本該經歷的磨難與成長,致使孩子在應該學會勇敢、堅強的年紀卻學會了逃避、退縮、軟弱。“過度保護”的背后,是我們對孩子感知力的忽視甚或否定。大人不說不等于孩子不知道,關鍵是孩子的猜疑、不確定而導致的焦慮、恐慌或許遠比事實本身更加傷及孩子的身心。遺憾的是: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對很多敏感的問題習慣于避而不談,一句“等孩子大了他自然就明白了”掩蓋了所有難題。因此,陳述事實,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分析判斷,減少事件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對中國父母來說尤為關鍵。
陳述事實,首先,要基于事實,不是歪曲事實,更無須偽裝。其次,是在溝通過程中遵循孩子認知及心理發展規律,選擇孩子能夠聽懂接受的言語,幫助孩子分析理解問題,做出合理化判斷。再者,對于年齡大的孩子,無論是短暫的分別,甚或家人生病和去世,應如實告訴孩子。作為家庭成員,每個孩子都有權利知道事情真相、發展進程、最終結果,這是尊重孩子,更是教會孩子尊重、體恤他人的前提。
尊重離別情感——讓孩子正確認識情緒
離別總是傷感的,人們無法擺脫因生死離別而帶來的痛苦、焦慮、悲傷、恐慌等情緒。每個人的性格特點、思維模式、承受能力不同,所以,當身處不同的情景、面對不同的人或時間,每個人的情緒各有不同。
幼兒內心的安全感尚未充分建立之時,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和媽媽分離。遺憾的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回復:“你哭什么哭,媽媽是出去掙錢,又不是去死,有啥好哭的!”“你再哭,我就把你扔到幼兒園里,不要你了。”這樣的溝通,不但無法平復孩子的情緒,責罵、侮辱、威脅只會加重孩子的不良情緒。因此,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離別情感,耐心地向孩子解釋,讓孩子正確認識離別的情緒,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和健康心理的發展。
如何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接受離別?首先,要學會共情,簡單地說就是感同身受。因為大腦發育是有規律的,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樣客觀、理智地思考問題、回答問題,所以我們必須放下身價、權威、面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和孩子處在一個頻率交流。其次,肯定孩子的情感。“媽媽知道你不愿離開媽媽,所以你才會如此難過傷心,你希望用這種方式告訴我,你很愛媽媽,媽媽已經感受到了。你要知道媽媽也很愛你,所以媽媽一定不會把你一個人留在這里。媽媽答應你等我辦完事馬上就會來接你。”這正是家庭教育大師薩提亞所倡導的“一致性表達”在與孩子溝通中的運用。只有被理解、尊重、接納,孩子的自我意識才可能真正形成并發揮積極調解作用,減少不安全感。
釋放離別情緒,讓孩子懂得自我調適。無論是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我們都需要一個發泄的通道。從小學會自我情緒的調適對孩子后期的成長,特別是提升孩子的人生幸福指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給孩子自我調適的方法,首先,要轉變家長對待和教育孩子的一些基本觀念,例如“不許哭”,特別是針對男孩子,“就知道哭哭哭,別再讓我看到你這慫樣”“不許喊”“不許唱”……殊不知,這些正是孩子自我情緒宣泄的方式。不妨給孩子一個可以宣泄的空間時間,滿足孩子的情緒及心理需求。其次,可以教給孩子一些積極有效的宣泄方式,如運動健身、聽歌繪畫、讀書寫日記、聊天傾訴等。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通過深呼吸、冥想、身體掃描等方式進行自我調適。
請告訴孩子,離別的話題難免有些沉重。然而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一些人、一些物會隨著時光而慢慢地淡出我們的生活,離開我們的人生軌跡,所以,我們要教會孩子學會接受而不是一味地傷心、懷念。
(作者單位:新疆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教育局)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離別 情緒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