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為打造農業領域航母提供“硬核”支撐
——2021年中國種子大會農墾種業論壇綜述
中墾種業研發中心技術人員在實驗室進行稻米品質測試。 王怡 攝
甘肅亞盛種業玉米制種基地運用衛星導航系統農機作業。 袁曉麗 攝
日前,以“做強農業芯片 貢獻農墾力量”為主題的2021年中國種子大會農墾種業論壇在海南三亞召開。農業農村部農墾局、海南省農業農村廳、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中國種子協會及中國農墾種業聯盟各成員單位的領導和嘉賓,圍繞打好種業翻身仗、共謀打造“種業航母”,共商如何貢獻農墾種業力量。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保障糧食安全,種子是要害。農墾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國家隊和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區。據中國種子協會數據統計,2019年全國種子企業銷售收入和商品種子銷售前十強中,農墾企業分別占有2家;中國種子協會認定的57家中國種業信用骨干企業中,農墾種子企業有4家,占比7%。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主任李尚蘭在論壇致辭中指出,近年來,農墾種業企業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不斷塑造農墾種業品牌,不斷促進企業壯大實力,在推進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大基地建設、企業聯合、聯營、聯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農墾種業擁有制種基地近200萬畝,約占全國種子基地的13%,農墾種子企業制種量約為88.5萬噸,約為全國種子企業制種量的14.5%;種質資源保存量達11余萬份,300余份作物品系參加國家、省聯合體區域試驗,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有5家。農墾種業已經為打好種業翻身仗起好了頭、邁開了步。
發揮資源優勢 建設種業“大基地”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整合種業基地和科研資源,實施聯合聯盟聯營,做大做強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農墾土地資源豐富,且相對集中連片,土地總面積5.43億畝,其中耕地面積9364萬畝,較強的土地資源潛力為農墾種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基地,為育繁推一體化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年來,農墾種業企業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提升基地建設規模和水平,努力打造農墾種業“大基地”。
中國農墾種業聯盟成立以來,不斷推動農墾種業企業利用墾區土地資源優勢加強基地建設。組織開展了全國農墾良種展示示范基地建設交流活動和推進全國農墾良種展示示范基地電子展示平臺建設,加快建立了先進高效管理模式,持續提升基地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信息化水平。組織聯盟成員單位赴三亞與海南農墾座談研討,積極爭取有關優惠政策,推進聯盟成員單位建設南繁基地。截至目前,15家企業被認定為“全國農墾農作物良種展示示范基地”,建立儲藏廠房超過24萬平方米,加工場地超過9萬平方米,作物推廣面積超過8700萬畝。
記者在論壇上了解到,農墾種業企業也在不斷加強公司種子基地建設。海南農墾南繁集團可為南繁育種科研單位提供優質科研育種基地近3萬畝,能夠滿足各省現階段對南繁科研育種用地的需求。華墾種業在原有農牧場種子擴繁基地建設基礎上,聯合農墾農牧場,建設6個種子擴繁基地。皖墾種業擁有10個標準化種子育繁基地,總面積逾20萬畝。黃泛區地神種業也建立了有機綠色釀酒專用小麥生產基地,其中有機小麥基地認證5萬畝,綠色小麥基地認證2萬畝。寧夏農墾賀蘭山種業集團常年雜交玉米制種基地2萬畝左右,年生產種子850-1200萬公斤,年產值達7000萬元。
推動科技創新 打造種業“新硅谷”
近年來,中國農墾種業聯盟不斷推進成員單位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建設,努力打造農墾種業科技創新硅谷。目前已授牌6家聯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承擔了國家、省、部及合作課題10余項,與農墾科學院、八一農墾大學、沿江地區農科所、湖南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有300余份作物品系參加國家、省聯合體區域試驗,種質資源保存量達11.9萬份。同時,一些較大的種子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院、科創中心,從事育種的專家和科技人員近千人。
北大荒墾豐種業投資近4億元,建設自有研發中心1.3萬平方米,設有種質資源庫和種子科學、生命科學、未來科學、高通量植物表型鑒定“四中心”,配備國際領先儀器設備200余臺套;先后從國外引進3位具有國際經驗和視野的海外高端研發人才,現有研發人員384人,占員工總數的近30%;構建了流水線運行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基本完成階段性研發基地布局;形成了年參試品種300多個,年審定品種近30個的育種研發能力,基本完成階段性研發基地布局。
江蘇農墾大華種業推動公司從資源依賴型向技術創新型轉變。2020年自主選育品種成效顯著,1個通過國家審定,2個通過省級審定,13個完成試驗程序,7個品系進入各類生產試驗,3個組合進入各類生產試驗,28個品系參加各類區域試驗,6個組合參加各類區域試驗;征集具有特色的水稻新品系130多個,麥子新品系40多個,進行多點測試鑒定后發現了7個有特色、綜合性狀良好、具有開發價值和競爭力的水稻資料。
皖墾種業在大壙圩基地開展水稻、紅麥品系測試和新品種展示示范。投入科研資金700多萬元,審定品種7個,其中3個為國審品種。皖墾糯5號承襲了公司皖墾糯系列優質、高產、多抗、廣適的特點,2020年種植推廣期間,得到了皖、蘇、滬等長三角省份廣大經銷商、規模種植戶、合作社和普通農戶的充分認可。
海南農墾南繁集團正在建設面積達5000畝、總投資3.2億元的國家南繁生物育種專區,是全國規模最大的轉基因作物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在自貿港的背景下,南繁種業產業聚集效應日益凸顯,目前已有全國29個省份超700家“育、繁、推”相關種業企事業單位近7000名科技人員參與南繁工作。
深化內外協作 構建種業“新航母”
近年來,農墾種子企業充分利用系統內資源優勢,在加強內銷的同時,通過創新發展電商等現代營銷模式,積極推廣外銷,初步構建起比較完善的市場營銷體系。墾豐種業加強內部統一供種模式,2020年在本墾區統供面積2216.9萬畝,統供比例50.8%。大華種業大力推廣新品種,召開百場觀摩推介會,市場銷路逐步打開,優質品種供不應求;創建線上服務體系,開通了“大華農服”微信訂閱號,創建了直播平臺,開展在線直播講堂、專家問答培訓、網上示范擂臺、農技知識推送、自主品種推薦等服務活動,建立搭建了總部和區域市場種植大戶服務群25個,開展技術服務視頻直播11次,服務農戶萬人次,活躍粉絲3500人以上。皖墾種業在原有三個事業部的基礎上整合營銷資源,成立營銷中心和水稻發展中心,兩個中心根據品種和區域市場特點,統籌開展種子營銷,并加強對分公司營銷業務指導,統一營銷策略,統一營銷價格,基本形成“兩大中心為主體、分公司有益補充”的統一營銷體系。華墾種業進一步靈活機制,約束激勵,評聘結合,在原有種子銷售團隊的基礎上,創建6個種子銷售團隊。通過強化營銷、做活機制,實現了線上線下雙輪滾動,驅動良種走出農墾。
農業農村部農墾局二級巡視員王林昌在論壇致辭中說,近年來,中國農墾種業聯盟努力推動成員單位良種、種植、收儲、加工等主體聯合聯動,通過建立各主體緊密的利益聯合機制,全面促進種子產業與糧食產業協同發展,促進種子產業鏈向縱深發展。2020年,北大荒墾豐種業與象嶼集團達成了在品種銷售、品種種植、糧食收購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意向。象嶼集團在黑龍江的各個糧食收購平臺積極收購墾豐玉米品種產出的糧食,種植戶實現糧食及時銷售變現,象嶼集團獲得優質穩定糧源,北大荒墾豐實現了糧食銷售端的產業鏈延伸,達到了三方共贏、農民增收的良好效果。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農墾 種子 墾種 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