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資訊 法治時評 法治人物 法律速遞 盈科說法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

首頁>法治>法治時評

如何消除電動自行車火災威脅?

技術賦能與法治保障要兩手抓、兩手硬

2021年05月18日 09:59  |  作者:楊春磊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在5月12日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前的5月10日,成都某小區電梯內一輛電動自行車突然自燃,導致5人受傷,其中一名5個月大的嬰兒傷勢最為嚴重!此事很快再次引發全民對電動自行車火災隱患的關注。

電動自行車安全事故頻發

其實,這并非偶發的孤案。近年來,隨著電動自行車的普及,安全事故高發頻發。就在去年8月8日,南京一小區樓道內電動自行車起火造成3人死亡!電動自行車火災致人員傷亡的,有90%是因將車輛置于門廳、過道、電梯和樓梯間等封閉或半封閉區域。對于事故責任人及相關主體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社會各界多有討論,也形成了較為一致的認識:電動自行車車主涉嫌失火罪,要對事故損害后果承擔民事侵權責任;物業公司疏于安全管理,須承擔連帶責任;若還涉及產品質量缺陷,則電動自行車生產企業也須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雖然此類事故觸目驚心,但是部分民眾僥幸心理依舊。即使在成都的涉事小區,單元樓內仍然違規停放著多輛電動自行車。正是因為前事總忘,才導致后事不絕。法律定性和責任追究固然容易厘清,但是,如何避免血的教訓一再發生,如何從源頭消除火災威脅,才是確保電動自行車安全使用的當務之急?畢竟,未雨綢繆是比亡羊補牢更穩妥、也需要更多智慧的問題解決方式。

以技術進步破解新技術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障礙是促進新技術造福社會的必由之路

電動自行車飛線充電、樓道充電、占用堵塞疏散通道或消防通道等違法行為司空見慣,除了部分車主守法意識不強、文明素質不高以外,停車、充電需求難以滿足,安全保障措施滯后,也是火災隱患客觀存在的復雜背景。以技術進步破解新技術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障礙是促進新技術造福社會的必由之路。不可否認,作為綠色能源的新型蓄電池,其安全穩定性還不夠成熟,無論是昂貴的電動汽車還是普通的電動自行車,電氣故障發生率較高,自燃風險較大。而且,由于物理特性,像鋰電池這樣的新型蓄電池比傳統油箱更容易起火,也更難以撲滅。因此,使用防火材料建造集中停放電動自行車的智能充電車庫是滿足安全停車、充電需求的首要措施。這類集中充電設施應當采用物聯網技術,對充電時的功率、電流、溫度、電壓等數據進行實時監測,一旦有數據異常就自動斷電,并將異常預警信息分別發送給車主和消防安全管理人員,提醒他們檢查車輛,確保及時維修。同時,后臺系統還會形成故障記錄,通過大數據分析完善工作方法,保證隱患消除。此外,為防止電動自行車“上樓入戶”,有必要在電梯中加裝智能監控系統,當電動自行車或充電電瓶進入時,電梯會停止運行并發出語音提示,將安全威脅拒之門外。通過疏堵結合,以技術賦能逐步引導電動自行車安全停放、充電,杜絕危險使用方式。

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充電問題尚沒有統一規定和處罰措施

除了技術升級,要根治電動自行車使用不規范難題,同樣離不開法律法規的針對性完善。2017年12月,公安部曾出臺《關于規范電動車停放充電加強火災防范的通告》,其中提到公民應當將電動車停放在安全地點,充電時應當確保安全。嚴禁在建筑內的共用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處等公共區域停放電動車或者為電動車充電。但是,各地對于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充電問題尚沒有統一規定和相應處罰措施。例如,《四川省消防條例》《成都市消防條例》和《成都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均無相關規定。僅部分地區制定了明確條款和罰則。而且,在公安部的上述通告中,對于電動自行車“上樓入戶”的問題也沒有禁止性規定。這可能是受質疑認為在限縮公民權利的聲音的影響。

地方有益的立法嘗試應當被全國性立法借鑒,填補規范空白

實際上,民法典明確規定,業主行使權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損害其他業主的合法權益。對物業服務區域內違反有關治安、環保、消防等法律法規的行為,物業服務人應當及時采取合理措施制止、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并協助處理。消防法規定,個人占用、堵塞、封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或者有其他妨礙安全疏散行為的;占用、堵塞、封閉消防車通道,妨礙消防車通行的;處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從這些法律依據中可以推導出禁止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充電和上樓入戶的具體操作細則。2019年出臺的《杭州市電梯安全管理條例》就規定,乘客乘用電梯時,應當遵守電梯安全使用說明和安全注意事項的要求,不得用乘客電梯運載摩托車、電動自行車。蕪湖市、連云港市等少數的地方性法規也規定了類似條款。這些有益的立法嘗試應當被全國性立法借鑒吸收,填補規范空白,從而使法律適用范圍覆蓋電動自行車通行范圍,統一行為模式、監管方式和法律后果,做到安全使用無死角。

今年“防災減災宣傳周”的主題是“防范化解災害風險,筑牢安全發展基礎”。通過智能監測系統不斷提高精度、減少誤判,通過法律實施細則不斷健全完善、減少漏洞,我們希望依靠技術賦能與法治保障的有機結合,能夠產生有效消除電動自行車火災威脅的治理良策。

(作者系湖北省荊州市政協委員、長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電動 自行車 充電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一本中文在线精品视频 | 真实国产精品视频400部 | 亚洲欧美唯美国产伦综合 | 亚洲福利高清久久 | 日韩动漫在线一区二区 | 日本久久夜夜一本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