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重慶:新起點上續寫新輝煌
截至2020年底,重慶市入庫科技型企業26371家,有效期內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222家,重慶OTC科技創新板掛牌企業達到650家。
5月27日,重慶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舉行,重慶市首個大科學裝置——超瞬態實驗裝置項目在西部(重慶)科學城開工。全球首個集成電子探針和X光探針的多維度多尺度表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肩負原始創新重任的“科學重器”,超瞬態實驗裝置建成后將服務先進制造、先進材料、新能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中的核心科學問題。
就在5月17日,重慶市委五屆十次全會召開,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重慶市委關于深入推動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和全會決議,決定深入推動科技創新,更好地支撐引領新時代重慶高質量發展。
從成為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城市到確定“科技興渝”戰略,從制定《依靠科技振興重慶規劃綱要》到《關于加強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決定》,從確定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到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黨領導下的重慶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為重慶的發展不斷注入動力,站在“十四五”的開端,重慶上下正集中力量打造科技創新“加強版”,使創新成為重慶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加速創新資源匯聚
創新平臺建設眾星拱月
3D打印螺旋槳、柔性防爆毯、微納光學產品……在剛剛閉幕的第三屆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重慶兩江新區展館里80多件“黑科技”產品亮相,其中僅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就帶來了10多個科研成果。
“不到兩年的時間,我們從當初籌建新機構時的2個人,發展到如今已經有200多人的團隊。”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韓愷說,按照“院士領銜、團隊落地、屬地發展”的模式,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確立了現代兵器、先進車輛、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化和大數據、新材料5個與重慶產業發展高度契合的研究方向。每個研究方向均由院士領銜帶團隊,帶著項目到重慶來,現在已推進10余項科研成果在渝轉化。
不止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火熱建設中的兩江協同創新區,已經吸引了西北工業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3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入駐,不到兩年時間,入駐的高校科研院所已經推出了182項科研成果。
在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中國自然人群資源庫重慶中心落地,一批大裝置、大平臺、大院所等創新資源加速向科學城匯聚,目前重點實驗室、新型高端研發機構等市級以上研發機構增至278個。
從“引進”到“融入”再到“協同”,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經與重慶的高質量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
“近年來,重慶盯緊抓牢大數據智能化主方向,出臺并實施引進科技創新資源行動計劃,筑巢引鳳、近悅遠來,資源集聚成效明顯。”重慶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許洪斌介紹,重慶已引進國內外科技創新資源91家,集聚高層次人才超過1500名。下一步,重慶還將深入實施“名校名院名所”引進計劃,形成科技創新的集聚效應和裂變效應,并以此為示范,帶動“一區兩群”的科技創新特色化、差異化協同發展。
高水平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高標準打造兩江協同創新區,高起點創建廣陽島智創生態城,高質量推進特色產業園區發展,高效率推動“一區兩群”協同創新,重慶正形成星羅棋布、眾星拱月的創新發展新格局。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中國第一根自主軋制的鋼軌、中國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中國第一輛吉普車、中國第一個PMOS型大規模集成電路……這些新中國的第一都來自重慶。
作為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重慶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并聚焦產業發展強化科技賦能。面對未來,重慶正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位于西部(重慶)科學城西永微電園內的聯合微電子中心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聯合微電子),通過自主研發,攻克了180納米硅光工藝開發與PDK技術,發布了全球首個“緊湊模型版”硅基光電子工藝開發包(PDK),填補了國內空白。今年,聯合微電子還計劃建成12英寸高端特色工藝平臺,形成硅光成套工藝、三維集成工藝、高端CIS工藝及封裝測試服務能力。
近年來,重慶聚焦電子信息、汽車摩托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圍繞產業鏈補齊創新鏈,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實行重大技術項目“張榜招標”,依托龍頭企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不斷增強支撐引領新發展格局的能力。
中車長客在全國率先突破交直流全自動切換核心技術,為軌道交通重慶江跳線建設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長安汽車開發出可兼容轎車、轎跑、SUV和MPV的純電動車專用平臺并實現了電動車超級快充;中冶賽迪首條國產重軌生產線建成投產,打破了國外供應商對重軌生產線裝備市場的壟斷;江增船舶突破高效機械式蒸汽再壓縮系統關鍵技術,成功研制了目前國內最大型號的高效率渦輪增壓器——CTA170渦輪增壓器;重慶理工大學原創性開發納米時柵技術,精度、分辨率等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跑水平。一批聚焦高新領域的科技創新重大專項實施,科研攻關成效顯著。
“十三五”時期,重慶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分別達到37.9%和55.7%。
依靠科技創新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重慶正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集聚創新資源,不斷提升產業能級。重慶科技創新不僅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聚能,也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作出重慶貢獻。
壯主體優環境
打造近悅遠來的熱土
5月18日,注冊資本金達100億元的重慶科技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立,這是一家專注初創期科技企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科創企業孵化、引導、培育、上市的投資機構。
不斷完善創新生態,大力培育發展優質創新主體,重慶一直勇于創新、敢為人先。
作為深耕“支付+”領域的科技創業公司,重慶微客巴巴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客巴巴),曾經就因為資金缺乏等問題發展困難。2017年7月中旬,重慶在全國率先啟動科技型企業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改革試點工作,探索輕資化、信用化、便利化的債權融資新模式,解決科技型企業特別是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微客巴巴成了首批“吃螃蟹”的企業,近3年,共獲得1260萬元知識價值信用貸款,進一步實現做大做強。
截至2021年4月底,4合作銀行累計為5842家科技型企業發放知識價值信用貸款98.94億元,引導商業貸款73.98億元。
通過大力培育發展優質創新主體,實施科技型企業成長工程,制定實施全面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行動方案,打造科技型企業完整培育鏈條,引導創新資源向科技型企業集聚,推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提高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占比,持續開展優秀創新型企業評選,
重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不斷優化創新生態,努力成為創新的熱土,使近者悅、遠者來。
重慶圍繞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打造創新創業平臺,集聚創新創業資源,營造濃厚創新氛圍,孵化培育創新主體,已經建成6個環大學創新生態圈。目前,全市已經建成國家級創新創業孵化平臺77家,建成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基地987家。
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修訂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遴選20家單位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在優化科技創新服務上,重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開放科研儀器設備9972臺(套),打造“易智網”,建設“線上+線下”成果轉化服務平臺。
乘風破浪正當時,奮楫揚帆啟新程。
面向“十四五”,重慶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核心位置,把科技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動力,把大數據智能化作為科技創新的主方向,把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作為主目標,把產業科技創新作為主戰場,把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作為主平臺,把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作為主抓手,把優化創新生態作為主任務,奮力譜寫重慶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截至2020年底,重慶市入庫科技型企業26371家,有效期內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222家,重慶OTC科技創新板掛牌企業達到650家。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創新 重慶 科技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