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野生動物“出鏡率”變高好事還是壞事?
在云南省普洱市墨江縣境內拍攝的象群。 云南省森林消防總隊供圖
本報記者 王碩
今年以來,云南象群北移、東北虎跑到了老百姓家中……這些事件引發公眾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關注。大家發現,野生動物出現在人類活動區域的頻率似乎變高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野生動物保護、與當地人的安全、生產生活怎么平衡?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草局“十四五”規劃編制組組長陳嘉文對此作了相關回應。
陳嘉文解釋說,一些野生動物頻繁出現在人類活動的區域,主要有三點原因:
一是因為保護野生動物的力度不斷加大,野生動物野外種群數量不斷增長。隨著個體數量的增加,有的需要尋找新的領地,有的需要更大范圍的覓食,導致了種群向外游蕩和擴散。
二是野生動物棲息地的質量還有待提高。與完全自然演替形成的棲息地相比,目前的棲息地很多是經過森林采伐、農業開墾或者人工造林的,導致承載力沒有純天然的高。
三是棲息地完整性不夠。由于工農業的開發建設,棲息地被割裂、破碎化較嚴重,致使野生動物在遷徙時出現在了人類活動的區域。
陳嘉文指出,未來將通過三方面的舉措更好地處理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問題。
一是科學劃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邊界。針對一些大型的、兇猛的野生動物,設置防護設施和緩沖帶,防止種群侵入;對小型動物管理,將側重于做好安全防護知識教育,適當開發一些防護器材。因為目前采取的一些措施(比如建設圍網、種植隔離植物,或設置緩沖地帶等)對鳥類和蛇類這種小型動物,有時會產生影響。
二是改善棲息地生境,提高種群承載力。根據主要保護對象的生物學特征,對棲息地進行近自然改造,妥善解決棲息地破碎化問題;并完善野生動物的食物鏈結構,做好水源管理。
三是發揮政策多渠道保障作用,主要是發揮補償、保險、救濟作用,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如依法建立野生動物致害補償制度,合理確定補償標準和方式;引進保險機制,把野生動物傷人的情況納入保險范圍;發揮民政救濟的兜底保障作用,防止因為野生動物損害致貧返貧的現象。
陳嘉文介紹,“十四五”期間,國家林草局將重點采取三項舉措,推進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
一是實施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對大熊貓、亞洲象、海南長臂猿、東北虎、中華穿山甲等48種極度瀕危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繼續實施搶救性保護,劃定并嚴格保護重要棲息地,連通生態廊道,重要棲息地面積增長10%。開展大熊貓、普氏野馬、麋鹿等野生動物野化放歸,加強野外救護基地和遺傳資源基因庫建設。
二是加強野生動物資源管理。實施《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制修訂分類管理、人工繁育等管理辦法和標準規范。建立多部門信息交流與聯合執法機制,加強互聯網犯罪監管執法,嚴厲打擊非法交易野生動物等違法犯罪行為。
三是構建監測評估體系。開展物種專項調查,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特別是在鳥類遷徙路線要設立保護站點,開展鳥類環志和志愿者護飛行動。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防范和降低亞洲象、熊、野豬等野生動物對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的致害風險。
編輯:程梓恒
關鍵詞:野生動物 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