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聚焦
沙漠也是大自然的“親子”
駱駝穿行于蒙古扁桃之間。羅海龍 攝
長期以來,我們將沙質土壤景觀統稱為“沙漠”,常與荒涼、沙塵暴等相聯系,甚至認為是地球的皮膚癌。但事實上,“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沙”也是自然生態系統必不可少的要素,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和人類未來重要生存空間,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
我國主要沙漠與沙地處在新疆、內蒙古、青海,此三地沙漠沙地面積為70.9萬平方公里,其中沙漠56.4萬平方公里,沙地14.5萬平方公里。
沙漠沙地是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一)沙地沙漠是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中,沙漠沙地對于人類的直接服務功能相對較小;然而,天然沙漠沙地在我國北方干旱與半干旱地區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
在蒙語中“賽罕”的意思是美麗漂亮,而“騰格里”的意思是“天堂”。原生的沙漠沙地是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自然景觀,在地球上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次生沙地的形成有人為干擾因素。我國華北沙地地處內蒙古高原南緣,是蒙古高原北部沙塵的主要落沙區,因此也是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沙塵暴過境之后,較重的沙粒大部分降落在荒漠區沙漠和草原區沙地。如塞罕壩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大興安嶺余脈,年均降水量460.3毫米,加之沙地優越的水分條件,適合人工植樹綠化,形成重要的防風固沙屏障帶。
(二)沙漠沙地是天然地下水庫
沙質土壤空隙較大,降水幾乎全部滲入地下,而幾乎不形成地表徑流。由于土壤毛管水蒸發(土壤水分蒸發的主要途徑)較少,地表形成干沙層進一步阻止了水分蒸發,沙地內部的裸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對天然降水的吸收更為充分。在沙地沙漠地勢低洼的丘間低地,我們往往會看到地下水出露形成湖泊和濕地,甚至形成河流的源頭,如渾善達克沙地是西拉木倫河源頭,毛烏素沙地是無定河的源頭。即使是極端干旱的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也擁有幾百個沙漠湖泊。在這些地區,沒有“沙”就沒有“湖”,沙與湖是生命的共同體。
(三)沙漠沙地是干旱區生物多樣性寶庫
沙地依靠滲入地下深處的土壤水分,長出了稀疏的喬木、各類灌木及草本,形成了疏林草原、灌叢草原景觀,其生物多樣性往往高于同地帶植被區。其生物多樣性——如毛烏素沙地是鄂爾多斯高原植物與動物集中分布區,幾乎涵蓋了鄂爾多斯全部物種。但畢竟受降水限制,大部分沙地土壤水分尚未達到較密的森林生長的基本水分要求。但局部水分條件較好的地區亦有分布,如位于渾善達克沙地與大興安嶺之間的松林區;呼倫貝爾沙地與大興安嶺之間的紅花爾基樟子松林區;毛烏素沙地南部的杜松林等。沙漠同樣如此,特別是沙漠湖泊濕地,是沙漠區寶貴的生物資源寶庫。
(四)沙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我國沙漠沙地面積大,相對集中且干旱炎熱,太陽能、風能和生物植能等新能源資源豐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能源及沙產業作為具有“公益性、綠色化、知識密集型”等特征的新興產業,成為西部沙區未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此外,人類對于沙漠沙地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對待沙漠沙地應有新思路
正是因為沙漠的這些意義,對待沙漠沙地應該有新的思路:
(一)生態治理應遵循生態系統內在機理與規律
沙漠沙地處于干旱與半干旱區,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過度放牧、過度開墾、過度采伐都會導致沙區迅速荒漠化。這些次生的沙地沙漠植被恢復,應遵循其生態系統內在機理與規律,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荒則荒、宜草則草,有所為有所不為。城鎮、村落、工礦區、道路兩側以及沙地邊緣等重點區域,自然恢復速度較慢,應該進行人工建設。而整個沙地的核心部分,特別是大面積的原生沙區,不宜人工干擾,而應以自然演替、自然恢復為主。
(二)植被治理要以水定綠、量水而行
沙區生態治理要進行水資源評價,量化水資源的承載力。自然降水決定了其植被的類型與面積。人工植被治理,要與當地的氣候環境相適應,保持與天然降水的動態平衡。在缺水沙區要避免大面積、高密度栽種耗水植物,優先選擇當地鄉土和耐旱物種,科學構建生態防護體系。要適度控制種植業開發規模,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種植業。同時,要從全國水資源戰略儲備的角度考慮,將沙地沙漠當做天然地下水庫。選取具有開發潛力、相對穩定和安全的沙漠沙地作為水資源戰略儲備區。
(三)加強政策研究,完善生態補償標準與方式
應進一步提高生態補償標準,增加退化林修復項目和資金,有計劃地對退化林進行更新復壯和保育恢復,防止已固定的沙丘活化。優化完善退耕還林還草補助期結束后,對農牧民的補貼政策,提高補償標準,防止已治理土地復墾。國家有關部門應積極作為,研究出臺靈活多樣的政策,比如在黃河流經烏蘭布和沙漠段尚未建立國堤的部分,容許在兩岸開挖一些依地形可自流的水渠,疏導春季凌汛和伏秋汛期的部分水量進入烏蘭布和沙漠,使這一部分水變成沙漠地下的潛水和若干出露地表的湖泊,固定沙漠邊緣,如此,會極大改善兩岸的植被狀況,以減少對黃河的泥沙輸入。同時,相當于把沙漠當做天然蓄水庫,也有利于調節黃河的徑流。
(四)因地制宜發展沙產業,推動沙區經濟發展
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在不破壞沙區環境前提下擴大規模,鼓勵采取多元化模式和路徑,培育生態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構建沙區產業園區,以沙產業發展帶動生態保護。水源充沛的沙地可發展生態草業、有機農畜產品,逐漸拓展生存空間。
(作者系內蒙古政協副主席、民盟內蒙古自治區委會主委)
編輯:秦云
關鍵詞:沙漠 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