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聚焦
塑料污染治理仍需破解哪些難題?
3月2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續會的參會代表觀看一件藝術品,該藝術品展現了一個水龍頭中流出的塑料瓶。新華社發
從3月初至今,有關塑料污染的話題一直備受關注。
3月2日閉幕的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通過了《終止塑料污染決議(草案)》。該決議旨在推動全球治理塑料污染,這是自1989年《蒙特利爾議定書》以來世界范圍內最具雄心的環境行動之一。
近日,發表在環境科學領域權威期刊《環境國際》上的文章表示,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在人類血液中發現了微塑料。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如何治理塑料污染也是政協委員熱議的焦點話題。
塑料污染治理還應破解哪些難題?
建設分揀中心助力
廢塑料“應收盡收”
小到快餐用的餐盒、購物用的袋子、日用品的外包裝,大到建筑物的保溫層等等,塑料產品隨處可見,漸漸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隨之而來的塑料廢棄物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
數據顯示,目前塑料污染主要源自我們對塑料的消費。1950年,全球每年生產塑料約為200萬噸;但到了2017年,這一數字已飆升至3.48億噸,而且還在不斷增長。如果不加控制,2024年的塑料年產量將達到7億噸。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產國和消費國,2020年我國塑料制品年產量7603.2萬噸。
“回收再利用是解決塑料污染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馮守華表示。
實際上,2021年我國陸續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等重要政策,從國家層面對如何建設循環經濟體系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這些政策首先確定了“資源回收”是實現資源閉合循環這一戰略目標的關鍵。
根據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產生廢塑料約6000萬噸,其中回收量約為1600萬噸,廢塑料總體回收率為26.7%。這也就意味著每年仍有4000多萬噸的廢塑料混在生活垃圾中被填埋,或焚燒。
盡管我國的廢塑料回收率已居世界前列,但在委員和專家們看來,要實現廢塑料“應收盡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目前最大的問題在于塑料回收體系仍不健全,城市回收基礎設施普遍不完善,特別缺少專門服務于可回收物的分揀中心。”馮守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秘書長王永剛此前也表示,分揀中心的建設是前端收集的關鍵一環。我國雖然有環衛系統的垃圾清運設施,但是比較缺少針對可回收物的專用收集設施和網絡,這包括諸如可回收物的中轉站、打包站、分揀中心等。
“建立塑料回收體系最有效的辦法是為可回收物建立商業化運行的、可盈利的回收模式。這種回收模式能夠通過市場的手段,使資本流入回收體系之中,并根據市場的需求延展回收網絡,提高回收率與回收總量。”王永剛說。
馮守華建議,地方政府應增加對分揀中心等回收基礎設施的用地規劃。同時應結合本地實際,考慮為回收企業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或者免費的用地政策,以推動各地方分揀中心的建設。
“政府也應鼓勵回收企業與環衛系統合作,充分利用既有的回收設施,針對既有城市建成區用地價格高昂的現狀,制定靈活的合作方案,幫助回收企業降低前端收集的運營成本,既要實現可回收物‘應收盡收’,又要實現高值化利用。”馮守華表示。
化學循環可將
廢塑料“吃干榨盡”
還有一些物理循環無法重新利用的廢塑料怎么辦?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李景虹表示:用化學循環將廢塑料“吃干榨盡”。
“廢塑料化學循環是處理無法再重新利用廢舊塑料的有效途徑。不僅可以‘吃掉’物理回收吃不掉的塑料廢料,進一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同時有助于減少生產原生料所需的化石原料的消耗,避免塑料焚燒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從而降低塑料產品全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李景虹說。
近年來,隨著各國對于塑料污染治理特別是塑料循環利用的重視,發達國家眾多國際領先石化企業將廢塑料化學循環作為其實現可持續發展與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路徑之一。據有關機構預測,2030年,全球化學循環處理將從目前的1%提升至13%。
但李景虹同時表示,“近年來,廢塑料循環產業由于配套政策不健全,技術和產品開發難度較大,造成項目從落地、建設、運營不確定性大、產品質量、生產過程安全環保均難以保障,導致國家對該行業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若要全面釋放化學循環技術商業化潛力,仍需解決一些重要的政策問題。”
為此,李景虹建議,塑料污染防治體系規劃設計應統籌考慮包括化學循環在內的多種回收方式,實現與塑料廢物回收端及市政垃圾處理體系的有效對接,探索建立化學循環產品中回收成分的追溯和認證體系。
同時,應鼓勵并規范化學循環產品的終端應用。在政策上明確,其應用可以被等同于原生塑料應用領域,增強品牌商和消費者的使用信心,并從財政、稅收等多方面持續加強政策支持力度,穩定行業預期。
“還應鼓勵化學循環技術研發創新,推動建立產學研結合、產業鏈協作的創新生態體系。支持不同路線的先進化學循環技術以及復合材料化學循環利用技術等的開發應用。同時鼓勵和培育行業龍頭企業,加強其廢塑料化學循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并積極介入到塑料化學循環的領域。”李景虹說。
生態設計助力
實現塑料產業鏈綠色發展
“解決塑料污染問題,除了需要構建完善的廢棄物管理體系,更需要實現整個塑料產業鏈的綠色發展。”李景虹說。在他看來,從源頭開始的生態設計是塑料產業綠色發展核心技術問題,即塑料產品在設計時就要考慮回收及循環利用的問題。
2021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就旨在以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投資、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
聯合國環境大會上通過的《終止塑料污染決議(草案)》,也是覆蓋塑料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其生產、設計和處置。
“通過對發達國家塑料循環經濟近幾年政策法規的跟蹤研究,我們認為中國作為塑料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應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加快并引領塑料制品生態設計,從而實現國內塑料產業鏈轉型升級,更好地參與全球塑料價值鏈的競爭。”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國際交流處處長滿娟告訴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和中國物資再生協會作為塑料產業鏈上、下游終于攜手,牽頭成立“綠色再生塑料供應鏈聯合工作組”(GRPG),于2021年初發布了《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設計評價 通則》(以下簡稱“雙易指南”)。
“‘雙易指南’最大的特點是不僅歸納了生態設計的基本原則,還建立了可量化的指標體系,對綠色塑料制品的設計進行了全面評價,這在目前全世界范圍內都是領先的。”滿娟說。
2021年11月,立白集團榮獲“雙易認證”優秀評級,也成為國內首個獲得“雙易認證”優秀評級證書的企業。
據介紹,此次獲得“雙易認證”的塑料軟包裝攻克了復合材料塑料軟包裝的難題,是具備可完全回收且易回收、易再生性能的單一化學結構塑料軟包裝,這意味著其回收后,通過物理再生可重新制作成同類包裝或者其他的塑料制品。
“建議國家將塑料制品生態設計建設作為專項,納入到目前我國塑料污染治理跨部門領導和工作體系中去。同時,加快“雙易指南”等塑料生態設計規范的實施和推廣,為國際塑料產業綠色發展和國際公約談判貢獻中國智慧。”李景虹說。
編輯:秦云
關鍵詞:塑料污染治理